(二)《白鹿原》对原著人物的改变
1.《白鹿原》对于原著人物的角色选取与删减
由于电影容量较小,不可能将长篇小说的众多人物完全收纳进去,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选取原作当中的主要人物,在电影《白鹿原》当中,保留了原作中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鹿兆鹏、白孝文等角色,对于原作中的朱先生、白嘉轩女儿白灵、冷先生等人物都作出删减,并且把朱先生性格特点中的正直善良智慧赋予在了白嘉轩身上,而白灵的革命热情似乎也在鹿兆鹏身上体现了出来。电影选取了小说中田小娥从郭举人家到破窑被杀这一段作为主要情节,那么田小娥便成了电影的中心人物。田小娥在小说中原是一个配角,之所以选择以田小娥为电影的主要人物来塑造,首先是由于原小说中由田小娥为主构造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她无论与白家还是与鹿家都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密切关联,由此来看如果将这些人物比作珍珠,那么田小娥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起的绳子,以此来便于结构电影情节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其次是在现在的商业时代,作为商业电影,它就必须利用田小娥这个女性角色来吸引观众眼球,有利于前期宣传与炒作。而相较革命女性白灵来讲,田小娥的境遇更容易受人怜悯,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可以看到,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的选取和删减可以使观众更清晰地认识原作中的主要人物,领会其人物性格,梳理叙事脉络,而改编的难度也会降低,易于导演发挥。同样地,删减人物也会带来相应的弊端,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会给看过小说的观众造成心理落差,对于小说情节的展示也不够全面。
2.在忠实原著精神基础上电影对于小说人物的改编
导演王全安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也在人物行动的一些细微处作了改变,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去强调白嘉轩的“直腰杆儿”,也取消了白嘉轩“巧取风水地”的情节,意在将白嘉轩打造成正直传统无性格缺陷的人物角色。弱化了白鹿两家的斗争,田小娥的形象更多是一种逆来顺受,可怜无奈的妇女形象,塑造这样的悲剧角色以此获得观众同情与怜悯。在公映版当中黑娃的形象变得支离破碎,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并且省略了他后来被白孝文亲手处死的情节,结局以不为人知而告终。这样的情况下并不能完整的交代一个人物的命运始末,因此黑娃的形象是碎片化的,而白孝文之后命运的多变在电影中也不明显,这到底是导演故意而为之还是电影公映要求的限制无从知晓。
二、改编电影中对于人物塑造的借鉴
综观整部电影,它的确向观众打开了旧社会时期的线头,带领观众一起去寻找白鹿原上的奇闻轶事。而在长篇小说改编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它也提供了一些借鉴。首先是对于人物生存环境的展示与描绘,村里远处一年四季矗立的祠堂牌坊、自西向东的河流、金黄色的麦浪、吃面用的大碗、怒吼秦腔的阵仗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元素都有益于去营造一个苍凉、粗犷、野性的白鹿原。其次是对于人物的选择与删减来打造重要人物,选择最易于结构情节的人物来渲染,使叙事清晰,人物性格突出。最后是通过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的强化,这里人物的动作、心理和语言不一定必须和原著完全雷同,只要是符合原著中人物精神性格的,一定程度上虚构其语言和动作也未尝不可。除此之外,在视听语言上、人物妆容服饰上、都能够强化人物性格。
三、结 语
小说改编为电影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而在人物塑造上应尽可能去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在透析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合理地去添加或删减情节,使得人物的行为、语言等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逻辑,那么这便是长篇小说改编电影的指导思想,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导演的理解,并且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去审视小说与电影,使其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作者简介:武瑾,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视艺术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程程.生死不渝的奇幻爱情——用格雷码斯行动元模式分析《牡丹亭》[J].鸡西大学学报,2010(4).
[2] 王恺.鹿子霖:时代的投机者[J].三联生活周刊,2012 (36).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