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4期

浅析感性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审美价值【2】

杨佩

2014年04月02日16:17        手机看新闻

三、社会感性文化的合理发展途径

“从文明与文化的演进历程来看,社会感性文化是继人类工具文化与社会理性文化后的第三种文化形态。[5]”人类工具文化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通过改造自然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类文明。工具的进步大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工具甚至成为生产力前进的标志。社会工具性文化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社会理性文化是在人类工具文化的基础上演进而来,它不是对工具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前者的基础发展而来。自近代启蒙运动的发展以来,人类进入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理性时代。

这个时代的哲学家都相信可以通过理性的力量可以认识自身及外在事物的本质。在古代社会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们把自然看做是高于自己的自然神,对自然主要是崇拜和敬畏。近代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早已不关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他们开始讨论人何以可能认识外在世界。这也就是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人的关注焦点从本体论问题转向认识论问题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哲学为其确立自身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的作用,人不只是简单的被动存在物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近代人对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解就在于人的理性。康德作为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人为自然立法”,把人的理性看作是最为根本的。而且在他这里主体理性被绝对化抽象化。尤其是现代工业化水平提升,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更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理性文化的信仰。这种做法一方面对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太注重主体理性的作用,没有看待大自然作为人活动的客体对人的反作用。例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理性文化的极端发展还会导致人的异化,人成为自己创造的理性的奴役。人们看到社会理性文化的局限性后,产生了对它的反思及扬弃,最终形成了第三种文化形态,即社会感性文化。

网络文化就是社会感性文化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网络文化的审美特性体现出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网络文化的产生是感性文化对理性文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对理性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审美的消解的同时还进行了自我否定。人们应当看到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如何通过对这一文化的超越才是人们当今面临的现实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多维度社会,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冲突构成了现代视域下的审美判断。反理性的感性文化在网络传媒的帮助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价值判断。完全陷入感性主义的网络文化也会在对理性的消解中自我解构,但是其为人带来的价值和审美的迷茫却不会随之消失。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网络感性文化下人的审美价值的超越。第一,社会的发展基础是人的物质的生活的实践活动,只有满足了大多数的物质需求才能达到更高的精神阶段。第二,注重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沟通。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才能使人们感性的物质内容获得理性的价值形式。也就是说在现代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不仅仅要关注生活层面还要关注价值层面,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做一个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理想与现实统一的个体。(作者简介:杨佩,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西建.审美文化与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J].浙江学刊,1998(1).

[2] 张晶.当代审美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 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西建.当代文化进程中的中国美学[J].湖北大学学报,1993(5).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