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大众文化转播载体,其所引导的网络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结构与意义。网络文化的审美的独特性在于去崇高化、自我丑化、虚无化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审美还突出体现在审美文化作为社会感性文化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这是现代化文明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在网络文化中的反思才能使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关键词:网络文化;审美文化;社会感性文化
传统的美学思想认为审美是精神性的甚至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从美学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从形而上、自上而下、迷恋艺术到泛文化的范式转化。[1]”审美活动通常是超越日常生活的、无功利性的。“这被称为传统的精英式的纯审美或唯审美观念。[2]”但是长期以来追求超现实的本体的思辨美学因其空洞抽象的理论而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不断增强。文化领域的审美意识也开始跃出其内部向人们的社会生活,教育模式,生产消费方式等领域渗透。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更受到审美原则的指导和影响。美学所探讨的纯审美准则就受到了冲击,审美文化也成为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用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及异化的人性得到了复归。[3]”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审美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逐渐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而且这仅仅是一个保守的统计,实际运用网络的人数远大于调查数目。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备的工具。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大众文化不断挑战着传统精英文化。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解读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构。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是和官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文化之一,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引导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尤其现代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大工业的发展以及现代传媒的大批量生产都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社会大众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传统思想也只是把人们圈在官方主流的文化思维方式之中。当今社会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首要面对的就是精神的渴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接触了多种文化形态,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趋势。当代文化形态主要是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而且人们广泛的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例如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反映现时代群众的需求与愿望的主要工具,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遇到的精神机遇与危机。社会管理者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大众的审美价值方向从而达到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统一。网络文化为现代人带来的冲击还是超越就取决于人对待网络的利用之上。对于网络文化的深刻全面的认识是人超越传统的前提。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广泛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虚拟性是指其所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人们生活中可以现实接触到的,这是网络文化的核心特征。网络所具有的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虚拟的条件之上,传播才呈现出匿名性、广泛性和时效性。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是相比现实而言,另一方面虚拟性并不是指网络是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以现实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虽然网络具有虚拟性但是它也是对现实的反映。网络的广泛性不同于一般媒介的广泛性,这个特征和平等性离不开。只要在网络上公开的事件,总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广泛的传播,不受地域与地位的限制。每个人面对网络都是平等的个体。
二、网络文化对主体价值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审美,从文化属性来看具有一般审美文化的特征:第一,当代性。在与传统的永恒理想的对立中,审美文化所追求的是突破时间链条的瞬时存在。第二,批判性。主要是指对主流文化以及对统一性的批判,同时还存在对于精英集团以及其所代表的传统经典的颠覆。第三,消解性。当代审美文化存在状态是对象的平面性,主题零散化,时间断裂化。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网络文化在人们价值主体重构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去崇高化。在现实的主流文化中,人们经常向往崇高,时常把崇高与英雄、模范等相联系。传统文化甚至将审美范畴中的崇高概念当做道德教化的工具。但是随着代表平民的网络文化的发展,虚拟化的特征使得人们敢于否定传统的崇高感。这是所谓的审美逆反,即“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判断、情感、评价与传统的审美心理相悖。[4]”这也表现出文化本身的批判性。现代网络文化之所以会产生否定崇高有很多原因。著名学者叶朗曾提出,“崇高是对象在数量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4]”除了主观个体感受方面的原因,还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相比高速发展的经济而言相对滞缓,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社会阶层板结化,贫富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生活审美过程中崇高意象的生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网民都是社会基层群众,他们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冲击,也是社会问题最大的受害者。对于社会现实与自我理想的差距,他们未能感受到主体战胜客体所带来的快感,无法体验崇高对于自身心灵的净化作用。主流文化与传统艺术所提唱的崇高就失去了建立的根基,最终表现出网络文化的去崇高性。第二,自我丑化。如果说去崇高化是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批判那么自我丑化就是对传统价值的消解。草根文化所代表的网络正在对传统价值文化进行解构。在网络中占掌握主动权的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精英,而是平凡大众。他们的自我丑化并不是对自我的否定而是对理性的舍弃。平民无法仅用理性解释和把握现实世界,于是产生出对理性精神的怀疑,于是人们产生了失望、挫败甚至愤怒的感觉。在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下,网民不仅排斥传统精英文化而且以自我丑化的方式拉开自身与主流价值的距离。他们用非理性的态度降低自我,在网络世界中获得认同,这可以称作现代社会的阿Q精神。网民在自嘲自解的过程中达到统一,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相互支撑。这表现出网络文化用非理性精神与消极的方式对抗主流文化。第三,虚无化。消极的对抗最终导致了虚无主义,即否认一切权威,消解一切价值,颠倒善恶混淆美丑。虚无化的个体完全沉溺于感性世界之中,逃避现实生活。在消解传统价值的同时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文化。个体面对多样化的选择,失去了评判的标准。于是网络价值文化虚无化逐渐蔓延之现实生活之中。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