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从编辑的行动力、创新的思维意识和行动、出版业环境因素制约、管理体制、领导者的决策、人才使用、出版从业人员再学习等几个方面写出版业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性质后从业人员,应该转换思维,改变行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做好出版工作。文章强调了管理者应具有企业管理知识和意识,引进、使用企业运作性人才,具体从业人员应学习新知识、创新思维和行动,才可适应新环境下的工作。
关键词:管理体制;现代企业运作;人才引进与使用;再学习
如今,出版业已经完成了改企转制,作为专业的编辑人员,应该如何适应变化,迎接挑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所见、所想,谈一点编辑工作的体会。
一、行动力是编辑成功的前提
作为一名编辑首先要有一定的行动力。行动力,就是指策划战略意图,具备超强的自制力,同时能够去突破自己,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即已制定计划就要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实现。对个人而言,它就是自制力。在编辑过程中,有什么好的想法,关键是能否付诸行动,能否落到实处。很多编辑人员,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自制力或者说是缺乏实现目标的激情,有时遇到一点困难就望而止步,或者是有想法而懒得去做。当然这一方面是缺乏外界激励因素,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个人缺乏行动力。同样一个选题,在不同的编辑人手中实现率是不同的,有的人会想法设法努力去实现目标,而有的人稍有一点挫折就没有行动了,致使一些好的选题中途夭折。比如《狼图腾》这本书,如果是一般人操作,就不可能把这本书做出来,而且做到如此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安波舜及长江文艺出版社一批精锐的团队,才有了《狼图腾》最后的成功。所以说,行动力是编辑做书成功的前提,如果没有前提,成功就无从谈起。
二、创新的思维和行动是出版人员成功的关键
编辑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思维意识和行动。出版业是一个变化特点显著的行业,别人出过的书,你再去出就会失去竞争力,要出应当有自己不同于别人之处,故此,作为一个编辑,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创新有一下特点。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非是说着一个“变”字;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如果没有创新意识,编辑出的图书也很难引领图书市场,只能跟随别人。多少畅销图书,读者喜欢的图书,看看他们的出版过程,都凝聚着编辑人员不同一般的付出,从身边人员以及他人做书过程中都可以看出。比如《乔布斯传》这本书,它的出版营销模式可以说是创新的典范,凝聚着一个团队的思维与智慧。但是创新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创新来自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来自对社会发展、对读者需求的时时地准确把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对一个领域不熟悉、不了解社会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有敏锐的眼光,也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对一个行业或者是一种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变化,思想和行动才可能有创新。有人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生命周期是50年,世界1000强企业生命周期是40年。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必须不断提供新产品,否则会被淘汰。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说:“企业只有两种功能,就是营销和创新,对企业而言,只提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必须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行。[1]”笔者曾经在网上遇到了实质是卖书的一个Q群,他们主要销售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他们有一套有创意的售后服务,像《易经》很多人刚接触,可能就读不下去了。于是他们通过网络、实地讲课、每年组织几次天各一方的人在一起由老师讲课、大家学习讨论,实地考察这种游学方式来进行书的推广,一套书5000多元,销售很好。依现在的情景看,前景将很不错。正因为他们的服务创新、到位,所以才有后续发展。像年轻一代的郭敬明,他现在公司的合作模式和经营范围就有新意,因而经营效益好。可见,创新对企业来说很重要。对转企后的出版社编辑来说,创新意识就自然更重要了。在如今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不管是出版业的管理者还是具体编辑人员,怎样适应时代,行业发展,真正理解现代企业含义,具备创新意识,以更好的工作状态和形式迎接新的挑战,已经不容回避。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