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4期

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网为例【4】

桂钰涵

2014年04月03日14:2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

(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

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

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

(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

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

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

(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

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

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

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ZB-2013-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桂钰涵,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理查德·厄尔豪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

[3] 庄晓东.文化传播思考[EB/OL].http://www.yuhuai.com/Article/ Class48/Class49/Class53/Class134/200507/20050725165731.html

[4] 百度百科.新媒体时代[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hb3KNHxzIb3MLTkn1AdSQQ1MPS9f8FKSJzDvyGwb0_IBfpXheeywSgfRyj4rP5-luLlQg1VllwQGU0F8N1oBf.

[5]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Howard H.Frederick,Glob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Shohakusha,Tokyo,1996,p.11

[8] 圆圆.楼宇电视走进“后竞争时代”[N].产经网-中国审计报.[EB/OL].HTTP://WWW.ZZ360.COM/NEWS/GET/WIRING/03413151529283090611715501247734_2.HTM.

[9] 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J].求索,2010(12).

[10] 徐瑄.新媒体时代的版权问题[J].新闻战线,2012(10).

[1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 张尼,王志军.不良信息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5).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