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一起走过 共同见证 纪念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

2003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孙志刚事件掀起“网络舆论年”【3】

闵大洪

2014年04月15日13:3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能量巨大

在重大事件、突发发生时,网络媒体的作用十分突出,能量十分巨大。

如20日上午10时30分(北京时间)许,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空袭,举世关注的伊拉克战争爆发。10点33分,新华社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10点34分,新华网据此迅速发出中文快讯,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新浪、搜狐不约而同地把网站首页改换成了美伊战争的专题页面,各新闻网站亦迅速推出早就准备好的专题,多种形态的新闻报道亦进入滚动播出甚至视频直播的状态。

再如“非典”期间,北京8家网络媒体从4月23日至6月24日旅游解禁,有关“非典”新闻发布累计达到11.67万条,共制作有关“非典”防治专题90多个,专题页面浏览量累计约9.03亿人次。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针对北京封城、飞机撒药等谣言,各网站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下及时发布辟谣新闻,迅速稳定了社会和民心。搜狐曾以新闻中心全体编辑的名义宣称:“当疫情猖獗时,当谣言作乱时,当恐惧开始滋生时,当下一个未知的困难狞笑时,搜狐希望做一个负责任的平台”,表现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谈到SARS期间互联网传播时,不能不提到北京9岁女孩袁日涉4月20日推出的“袁日涉抗击非典网”。从她的同龄人到70岁老人,从医护工作者到新闻记者,从国内一般民众到国外留学生,凡浏览过这一网站的,无不被其乐观的童心所感动所鼓舞。一个红领巾表现出的精神境界让人可敬可佩。

又如,10月15日至16日,“神州5号”载人航天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引起全世界轰动的大事件。在电视不能够进行现场直播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再一次让人们领略了其传播能量。10月15日上午9时零分12秒,新华网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发射的消息,并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不断滚动播报,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记录数据显示,新华网访问量比平时增长了5.5倍,比伊拉克战争期间增长了近13倍,再创历史新高。国际著名搜索引擎alexa.com统计显示,16日新华网在全球1000万个网站中的排名猛升至54位,在世界主要通讯社网站中遥遥领先。新浪网15日的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发布的新闻、文章数量超过3000条,同时网站还在第一时间向20多万短信新闻用户实时发布了飞船发射的头条新闻短信。新浪网在飞船发射后就启动了长达18小时的视频和图文直播,并制作了20段视频和35个FLASH,此外,还推出近20次与航天专家和前方记者的在线访谈及电话连线。

不可否认,由于网络媒体的价值取向、竞争压力、网络编辑素质等因素,发生假新闻和报道失实的情况在2003年也达到严重的地步。3月29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刊发“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是最典型一例。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论对当事方还是对社会,都有巨大的杀伤力,如何从运作机制上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是网络媒体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形式创新

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如中青在线3月17日至4月13日举办了首届网络论坛辩论大赛。设立的“网络是否有利于人际交往?”“中国青年为何‘仇日亲美’?”等6个辩题,引起网友的热烈交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新浪网首推PDA新闻,打出“用PDA阅读美伊战事滚动新闻”的招牌。在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之际,千龙网与北京联通携手,推出WAP新闻直播,从10月15日早9时到16日晚17时,共同步发布“神5”新闻600余条,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条最新消息供WAP手机用户接收。

中国手机用户已达2.5亿,是中国互联网7800万用户的3倍多;手机短信的发送量估计年内将达到1700亿条,占全世界短信量的1/3。这样的用户规模和使用规模,必然能产生巨大的传播能量和巨大的经济收益。表明中国手机短信技术不断攀升2003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是,手机短信“秀”上了珠峰:4月25日13时28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开通移动通信业务,利用GPRS技术实现了无线上网、发彩信及文字数据;5月22日下午15时,伴随着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来自8848米峰顶的短信成功传回。在这次活动中,搜狐公司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在手机诸多的功能中,短信定制新闻已成为人们随时随地接收新闻的重要媒体形态,于是也就有了“第五媒体”的比喻。

在宽带用户迅速扩大的情况下,网络媒体提供的音视频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时候提供“独家视频”。南方网还开发出“N对N”的视频系统,可以提供用户特殊场合及一般场合的服务。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通常都设有访谈栏目,会邀请各界名人前往与网友互动交流,这类栏目的出现亦催生了网络主持人的诞生和网络视频内容的扩展。如TOM于2003年11月3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视频新闻述评节目《大话新闻》,每周一至五下午2点至2点半在网上直播,随后驻留在网上可供用户随时点播。通过这一栏目可以发现,就其形式而言,网络新闻主持人与电视新闻主持人如今已没有本质区别。

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于9月2日创办了《21世纪小学生英文报》,这是国内网络媒体首次直接办报,紧接着9月15日又开通了与之相配合的专题网站。中国日报网站此举不仅充分实现了报纸与网络的互动,也是抓住教育作为自己发展的一个支点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日报社还与美国X3D技术公司合作,于10月23日在美国开通“中国文化网”,运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示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和当今文化发展情况,搭建了基于先进技术的中美文化交流的网络传播平台。

(三)新闻传播专业网站与传媒频道

“传播研究网”是新出现的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2002年12月26日开通。经过10多个月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内容建设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遗憾的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已在院外以独立域名运作的所级网站,原则上都应尽快挂回院网”的最新文件要求,网站于2003年11月26日停止运作,今后将恢复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二级网页的旧态。

2003年内,门户网站与重点新闻网站纷纷推出传媒频道是一道新的景观。如1月17日,新浪网传媒观察频道开通;3月6日,千龙传媒频道由原来的“新闻社区”全新改版推出;3月18日,搜狐传媒频道开通;6月2日,新华网传媒频道全新改版推出;6月12日,人民网传媒频道开通等。这些传媒频道定位于观察传播媒介、报道业内资讯,关注行业热点、解析传播现象,交流学术观点、提供实用服务,为业界和学界人士搭建起了共享、互动、开放的交流平台,并成为网站的一个特色专业频道。

三、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管理

我国对网络新闻和网络出版的管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先后在2000年和2002年出台管理办法。对音视频内容上网进行管理的机构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3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总局15号令,2003年2月10日起执行)。该最新管理规定指出:本办法所称的信息网络,是指通过无线或有线链路相联接,采用卫星、微波、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等具体物理形态,架构在互联网或其它软件平台基础上,用于信息传输的传播系统;本办法所称的视听节目,是指在表现形式上类同于广播电视节目或电影片,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节目;本办法所称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是指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网络,将视听节目登载在网络上或者通过网络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在线收看或下载收看的活动,包括流媒体播放、互联网组播、数据广播、IP广播和点播等。

2003年5月10日,文化部发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第27号令,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其管理对象为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和流通的音像制品、游戏产品、演出剧(节)目、艺术品、动画等互联网文化产品。加强互联网管理是必要的,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已发布管理办法中的某些部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重叠,正如有人所指出:“重叠的问题并不是由于我国的立法者和政府官员缺乏审慎或者缺乏专业知识,而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打破了很多界限,制造了谁也理不清楚的‘混沌’”。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的管理,基本上是传统媒体管理机构将各自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互联网上,其实,目前的互联网多头管理不仅有重叠,还不可避免有真空。显然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有待在更高层次协调解决,以新的管理思路去推动中国互联网内容产业的更快发展。

实践证明,加强互联网行业和网站的自律机制建设是符合互联网特点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的主导下,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于12月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作为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工作机构,将组织制订和实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规范,开展自律教育活动。为加强行业自律,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等参加会议的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承诺自觉接受政府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淫秽、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的网上传播,抵制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信息内容。

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十大事件

1、 1月19日,深圳市长于幼军与《深圳,你被谁拋弃?》一文的作者、网友“我为伊狂”(实名“咼中校”)会面,成为地方领导直接听取网民意见建议的首例。

2、 2月1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总局15号令)开始执行,标志着广电总局成为网络视听内容的行政监管部门。

3、 3月,孙志刚案发生后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政府在民意的压力下于6月废除收容法,成为“网络舆论年”的标志性事件。

4、 3月29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刊发“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报道,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发生的第一起有重大影响的假新闻事件。

5、 5月10日,文化部发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第27号令,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标志着文化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又一个行政监管部门。

6、 6月19日,网名为“木子美”的年轻女性在博客中文站上开始发表网络日志《遗情书》,大胆的内容和描写对博客的传播发挥了呼风唤雨的作用。

7、 6月23日,“博客中国”正式推出“中国互联网呼唤‘反黄’运动”专题,成为由网站发起的净化网络环境的首次行动。

8、 9月18日,爱国者同盟等7家网站发起的“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征集的签名(打印4000多页)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成为中国网民第一次涉外表达的大规模网络签名活动。

9、12月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成为业界自律机制建立的重要一步。

10、年内,有代表性的重点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开设“传媒频道”,旨在更紧密地建立与传统新闻媒体界及新闻传播学术界的联系与合作。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