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一起走过 共同见证 纪念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

2003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孙志刚事件掀起“网络舆论年”

闵大洪

2014年04月15日13:3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如今,广大网民能够通过论坛发帖、新闻跟贴、博客发文、网上签名等多种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年内众多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案件发生时,均可以发现民意在网上的汹涌表达。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年”不是偶然的。

一、网络传播影响

(一)网络传播与政治、民主

回顾2003年中国网络传播最重要的特点,莫过于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已达到空前活跃的地步。

在SARS肆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SARS的决心,令人感动。”这两段简短的谈话,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热评。国内网友指出:“胡锦涛同志也经常上网,从一定意义上说,总书记就是我们的网友了,我们和总书记的距离陡然亲近了许多”;“总书记上网浏览,可以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和民情民意,以便更为迅速、更为确切地把好社会的脉搏。”海外则评论道:“胡温的表白几乎是对中国大陆互联网最大的嘉奖,或者是一个动员令。执政党原有的政治机制,已经无法确保新领导人与实际生活上通下达,严重影响了中南海的施政效率,妨碍抗疫工作的顺利进行,现胡温启动互联网作为动员社会资源的手段,也许是新一回合较量的开始。”

2002年11月16日下午,近两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分别贴出,作者署名“我为伊狂”。该文对深圳的竞争力表示忧虑,对深圳政府的效率、治安、二线关口、交通、城市管理、外来人口、生活压力、诚信、人情、文化等多方面提出批评,并指一些大企业将把总部迁离深圳、深圳金融中心地位不保、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没有进展等等。这篇文章立刻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并很快在网上广为传播,包括市长在内的深圳负责官员在第二天也都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长于幼军与文章作者“我为伊狂”(实名:呙中校)会面,对谈两个半小时。一位市长与网友就一篇网文触及的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在网络论坛诞生以来还是第一次。于幼军指出,作者并非“唱衰”深圳,而是“爱之深,责之切”,表示政府应有气度聆听包括批评在内的各种声音。1月21日,香港《明报》称,于幼军此举开创了中共省市级高官与网上批评者当面交流的先河”。

国家领导人和政府要员与网友在线交流也是2003年内的一个亮点。3月27日,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通过人民网客强国论坛;12月23日,外交部长李肇星通过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高级别的领导与网民对话。

这样的双向互动,无疑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网友邵道生9月24日在人民网上发表《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论》一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发表论“互联网式的民主”文章11篇。邵道生称这一概念的涵义是:“在‘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中,人们对国家民生大事,尤其是当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题材不受限制,网上就像开了锅似地,立即沸腾了起来,无人组织,无人引导,具有较为彻底的自发性、独立性、平等性……”。

12月15日,邵道生又发表“十二论”,阐述了互联网式的民主是中国社会民主渐进式改革重要一环的论点。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经济活动模式的改变,而且会改变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思考,尤其是对民主的体认。互联网是现实的“镜像”,即现实中的一切都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则指互联网能够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回顾在2003年内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不论国际国内,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这一点已成为不争事实。广大网民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博客发文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在年内众多事件、案件,如孙志刚案、刘涌案、黄静案、李思诒案、苏秀文案、刘荻案、杜导斌案等,一旦有媒体报道或网民曝料,网络舆论立刻呈现惊涛拍岸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孙志刚案。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被警察以“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为由押送收容站,后遭到工作人员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亡。事件经媒体披露后,立刻引发网络舆论大哗,一些学者亦上书全国人大,在民意的压力下,有关方面迅速查处了相关责任人,并于6月22日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网络舆论被认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对孙志刚之死因进行了追问,而且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大讨论,导致政府在3个月时间内迅速废除一部法规制定一部法规,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网络传播与民族主义

2003年的网络舆论已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对内呈现为批判现实,对外则是呈现为民族主义。有政治学研究者指出:“民族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学说、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是影响过当今所有重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注1】随着中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增长,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形成的舆论往往通过网络最集中地表现出来。由于民族主义不依赖繁琐理论,最能抓住普通民众的心,当它一旦与草根表达、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相结合,无疑便成为一种天然“绝配”,大大增添了民族主义的扩张力和能量。2003年诞生的“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可以双向定义为: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②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网络传播行为。

2003年在中日关系上,接连发生的以下事件使中国网民的“反日”情绪达到高潮: 2003年6月,国内民间组织为宣示主权首次发起登上钓鱼岛活动遭到日方强力阻挠;8月,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案计划使用日本技术;8月4日,齐齐哈尔学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弹伤害中国民众;9月18日(这一天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日本游客集体赴珠海嫖娼;10月29日,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在演出时丑化中国。这些事件引起中国网民的强烈反响,甚至导致民众上街举行抗议行动。近两年来,网络签名成为网络舆论、网络民意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发起网上签名行动后,响应签名者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数万人。年内规模最大的当数“爱国者同盟”等7 家网站发起的“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此举是“8.4事件”(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在齐齐哈尔泄露)导致的,历时一个月的网上签名活动最终征集到1119248个网友及12518个网站签名。9月18日,活动组织者将4000多页的网民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种种事件显示,网上网下活动的结合与互动,今天已达到相当规模。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