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与《中国好声音》【3】

邓晓慧 宋 波

2014年05月07日13:5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四、文化经济阶段——化被动为主动的受众

在电视商品被买的一刻,金融经济的流通阶段即告完成。作为商品的电视节目已经完成了它在经济发行中的角色,开始充当文化角色的扮演。在这一阶段,“电视是一个‘不生产产品的工业,而消费者也不消费产品’。其文化经济产品的形式是形象、思想和符号” [1]。原来的电视节目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

(一)缺席的在场——隐形交流对话

在《好声音》这个电视文本中,导师、学员与受众形成了如图的交流模式:

在节目播出时,荧幕上出现的是学员与导师间的两种显性交流——导师转椅要学员,学员自主选导师。但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也作为一种缺席的在场参与了节目的交流。首先,在转椅与选择过程中,因为悬念的设置,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自主的也参与到选择的过程。观众在观赏表演的同时,也会在心里作下判断,值不值得转椅?应该选哪位导师?都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他们与节目之间产生亲密感与熟悉感的重要线索。其次参加比赛的学员本身就是生活中拥有歌唱特长的普通人,如美甲店老板黄勇、货车司机曹寅、盲人歌手张玉霞等。学员进行表演,就如同受众的替代性表演,满足了生活中大部分人渴望登上舞台引人注目的心理欲望。第三,两季《好声音》的导师——那英、庾澄庆、杨坤、刘欢、汪峰和张惠妹,都是流行乐坛颇有名望的领军人物,因此,学员与导师的沟通和交流,就如同受众也获得了与导师亲密接触的机会。受众仿佛在无形中也参与了训练和表演的全过程,并获得了一种满足的补偿性心理。总之,受众观看表演的过程,是与学员、导师隐形交流对话的过程,更是参与节目“全民造星”的过程。

(二)生产者式文本——参与意义建构

承上所言,受众以“缺席的在场”身份阅读电视文本,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即受众)与文本期望的阅读位置(商品的制作方)之间的对话过程。费斯克对电视节目文本的分类,不同于艾柯的开放性文本与封闭性文本,而是将其定义为生产者式文本:这个范畴是用来描述“大众的作者式文本”的,即主动权倾向于受众的一方,受众可参与意义建构的文本。对于《好声音》来说,受众在观看《好声音》这一电视文本时,会因为把自己放在他们所塑造的不同的社会层面与文化效忠从属关系中,而对这一人物形象有迥然不同的理解。当观众把吴莫愁当作一种“90后”形象的文化资源,来思考他们自己的社会体验和意义时,吴莫愁的意义便会在年龄轴、性别轴或社会认可轴之间移动不止,从而形成对该人物的多义性解读。

具体而言,观众大致会有三种解码立场:1.支配性解读;2.协商式解读;3.对抗式解读。例如对吴莫愁的解读,有些观众认可吴莫愁对音乐的独特领悟和个性的演唱技巧,支持她的音乐梦想,即传受者双方的立场趋于一致的支配式解读;有些观众肯定哈林老师的评判,但是不认可吴莫愁的成功,这是观众对于节目接受的主导意识形态的适当调整,即协商式解读;还有的观众完全不认同吴莫愁展现的才艺,也不赞同哈林老师对她的欣赏和指导,这是受众根据自身利益与背景选择解码立场,即对抗式解读。

由此可见,电视文本的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从传者到受者的直线传播,而是在与受众极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关系的互动中得到修正或产生,电视话语的意义不是被灌输给受众,而是受众自己生产出来的。

(三)大众的创造力——获得快感释放

“某种文化要想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创造出抵抗式或规避式用途或读法的机会,而这些机会的创造又源于商品的使用者在文化经济中表现的大众的创造力”[6]。在对真人秀节目进行解读时,大众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对文本快感意义的解读上。传统电视节目中,受众的自主权主要体现在遥控器上,与这种单向传输编码不同的是,《好声音》节目的全民狂欢模式使得受众得以较为自由地参与文本快感的解读过程。这种快感主要源自两方面:“1.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快感。2.逃避权力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的快感” [6]。前一种快感,可以体现在前文所提的大众对“吴莫愁”这一形象的解读上。第二种快感源于受众在媒体这一载体中的狂欢行为。受众在对《好声音》节目元素进行解读时,处于一种暂时的抽离现实处境的真空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得到隐藏,导师的抉择、选手的去留等情节都能让受众的情绪得到托盘的承载——“或惋惜,或感慨,或狂喜,从而获得压力的释放,生产出一种‘解放的,创造性的,游牧式的’快感”[6]。此外,随着导师椅子的转动,权利反转到学员手上,“选手第一次以主动选择的姿态赢得了话语对等的机会,这是大众对战精英话语权力的一次胜利”[7],也是受众无形中获得抵抗式快感的重要节目元素。

金融经济中,受众处于无能为力的弱势地位,而文化经济阶段,受众一跃成为意义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基于不同文化代码和文化能力的解读,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在此,消费者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受众对节目是否买账,成为制作者和电视台节目策划时务必审慎考量的重要因素。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