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浅谈对纪录片解说配音的认识

刘颖

2014年05月19日13:2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影视作品中,解说通常是指以旁白的形式对于影视作品所表现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从创作上来看,解说的创作是在电影、电视的文本和影像创作之后,并长期处于第三度创作和“画外之音”的从属地位,但是解说仍然是影视创作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在纪录片的影片表现力方面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分别从纪录片的定义、历史以及纪录片影视艺术特点的角度分析了解说是纪录片表现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然后对近年来纪录片创作中的新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些创作中变化对纪录片解说创作的影响,以及未来纪录片中解说地位变化的趋势。

关键词:解说配音;纪录片历史;纪录片创作;影视艺术;纪录片氛围营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解说”一词为解释说明之意,而在影视作品中,解说通常是指以旁白的形式对于影视作品所表现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这种解说的创作过程通常就是按照影视作品的解说稿件,为作品进行配音的过程。在张颂教授的《朗读学》中曾经把朗读的概念定义为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按照这一概念的定义,对于解说配音来说,究其实质,就是把解说文稿转变成有声语言的活动,因此配音解说是一种朗读,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是这种朗读和创作是基于一种特殊的文稿——为影视作品撰写的解说词,而且是伴随着电影、电视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创作。

所以解说既是指旁白形式的说明方式,同时也是指为创作这种旁白形式的有声语言的创作。而这种创作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的创作对于影片的表现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从纪录片的历史看,解说与纪录片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说能够对于纪录片表现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在于这种解说在纪录片中具有较为重要地位。在影视的声响构成中,按照声音来源的不同,可以把声音分为人声语言、音乐、音响这三大类的近十五种小类。其中,虽然解说只是人声语言中的一种,与对白、独白、旁白等一起构成了影视声音中的人声语言部分,但是,对于纪录片来说,配音解说在影片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在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一书中,把新闻电影的形态描述为是“一系列不连贯的镜头,它们纪录的是整个事件的局部,而在银幕上放映时则是一片混乱。”同时,阿里洪还认为解说员的解说能使这样的镜头在一定程度上连贯起来。这段描述虽然是从镜头剪辑的角度对于新闻电影形态的一种描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段描述中恰恰突出体现了解说在新闻电影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而熟悉电影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新闻电影,实际上是纪录片的一种,也可以看成是纪录片的早期形态,因为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是对于实际景物、事件的拍摄,因此当时的影片都是带有新闻和记录性质的影片,其中时效性强一些的纪实性影片就是新闻电影。所以,阿里洪的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对于配音解说与新闻电影和纪录片镜头关系的一种解释。而如果回顾早期电影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解说对于纪录片的重要作为,自纪录片诞生之初就已经体现了出来。在任远老师的《世界纪录片史略》中曾经讲了这样一件事,在电影刚刚发明不久的1898年,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杜勃列埃的摄影师在拍摄“德雷弗斯”案件的影片时,为了掩饰自己没有拍摄到相关影像的过失,这位摄影师把很多与该案件并不相关的影像(包括军队检阅、巴黎街景等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镜头序列,并配以详细的解说,从而形成了一部为人们讲述了关于德雷弗斯上尉故事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有声电影尚未发明,所有这种解说应该是采用聘请人员进行现场解说的形式进行的,而这这种解说的形式也成为后来纪录片解说的雏形。同时,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电影刚刚被发明之初,解说在串联起整个影片的过程中,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从纪录片这一影片形式诞生起,解说就和纪录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也正是因为解说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所以在美国有一种对于纪录片定义就认为,纪录片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题思想的非虚构性影片。在这种定义中,强调了声音能够对于纪录片在主题思想表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定义中并没特意强调,但是这里指的声音应该主要是指解说以及烘托气氛的音乐而言,而这一定义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纪录片中声音、解说重要性的认识。

而在现代的纪录片创作中,对于解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解说能够起到引导和带领观众进入故事和贯穿故事,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上述这些都说明了解说在纪录片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决定了解说能够对于纪录片表现力起到重要的影响。

二、纪录片的艺术特点决定了解说在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

解说能够对纪录片的表现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是由影视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声画并茂是影视艺术所特有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得电影、电视能够对于客观现实进行一种再现,而如果影视中没有声音,影视的真实感会大大降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谈到20世纪初观看无声电影的感受时,曾经有这样的评价:“那不是生活,只是生活的影子;那不是运动,只是运动和无声的幽灵”,这一评价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声音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正是画面和声音的这种综合性,使得影视有别于报纸和广播等其他信息媒介,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递媒介,而且这种声与画的结合,并非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携带了更多的信息的叠加,并让影视成为了具有强烈临场感的艺术形式。

影视作品正是通过这种声音与影像的组合,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并可以从思想感情上进入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影视艺术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纪录片中,解说承担着介绍信息、强调细节、衔接画面、渲染气氛、抒发感情这五方面的作用。

因为在纪录片中,图像具有复杂性和多重含义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解说的引导,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影像所读解的含义以及关注的兴趣点可能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利用解说对于画面的信息进行引导和补充。因此,纪录片的解说具有介绍信息、提示细节以及衔接画面的功能。同时,对于纪录片而言,电视图像虽然在表达具体物象信息、个体信息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却无法表达抽象性概念,所以仍然需要由解说来完成影片的主题思想等抽象概念的表达。因此,表达情感和渲染影片气氛也是纪录片解说所承担的两个重要功能。

对于一些历史或人文类纪录片来说,解说所承担着表达情绪、营造氛围的功能更加突出。因为在历史或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历史的久远或在讲述历史或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时候,所采用的影像或许是历史的遗迹,或许与事件并无直接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解说的声音来完成影片情节和主题的表达。这个过程中,解说所带有的情绪成为了纪录片所要表现情绪和想要表现的影片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由河南电视台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电影《杜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作为一部反映我国古代诗人生平的纪录片,该片介绍了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曲折坎坷的一生,同时还融入了杜甫一生中各个时期所创作的著名诗篇,以展现出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生活的遭遇和创作心理变化的过程。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在解说中运用杜甫的诗歌的诵读,通过对于朗诵诗歌时的情绪处理,并配以杜甫曾经游历过的地点的景物,为观众营造了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环境氛围,并藉此让观众感受和领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在这其中,解说对于情绪的表达和氛围的营造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段解说中,先抑后扬、先缓后急的解说配合着画面,塑造出了一个在凄冷连绵的秋雨中,困居于破屋中的老迈诗人,却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热心奋笔疾书的形象,同时让观众对于杜甫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除了这首诗之外,影片在对于《兵车行》、《石壕吏》、《春夜喜雨》、《春望》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进行诠释和解读时,解说对于氛围的营造和诗人心理的刻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影片《杜甫》的解说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为我们展现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内心世界。

除了这部影片以外,利用解说来增强影片表现力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由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与嵩山市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嵩山秘笈》的解说处理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嵩山秘笈》是一部地域色彩极强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围绕着嵩山分别以山之大、石之大等六个主题展开,全面地介绍了有关于嵩山的历史传说、名胜古迹。在这部纪录片的解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解说中添加了方言、评书、地方戏曲腔调等语言元素,使得影片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出了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

同时,这部纪录片采用了男女声搭配的解说方式,其中,男声部分主要负责历史传说部分的内容,并带有明显的口语化风格,女声部分主要负责人文历史信息的介绍,在语言方面也更加书面化。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解说,一种活泼,一种沉稳,两者的结合,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一种轻快而不失庄重的氛围。这样的解说风格,在影片不失对于地域文化的表现力度的同时,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带有较强娱乐色彩以及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纪录片。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解说对于纪录片是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于人文纪录片和地域色彩浓厚的纪录片来说,精心的处理好解说,有利于影片情感的表达,并能够更好的营造影片的氛围,极大地增强影片表现力。

三、现代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加重了解说对表现力的影响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使得配音解说对于增强纪录片表现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纪录片的创作在方法和观念上有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是在纪录片的题材上不断拓宽,另一方面是纪录片表现手段不断创新。

(一)纪录片题材的高概念化增强了解说的叙事作用

现代纪录片在题材方面的变化主要在于,纪录片选题视野更加广阔。从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生物到千万年后的地球环境,从神话传说到历史现实,都已经成为纪录片表现的对象和题材。其中,出现了很多预言性质和远古探秘性质的纪录片。

在这些记录片中,题材体现出高度概念化的特点,并且缺乏现场影像。而在这样的纪录片中,由于采用大量非现场影像,使得单纯依靠影像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有所下降,而解说作为贯穿纪录片主线的功能大大加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人类消失之后》和《诸神之战》这两部纪录片,在这两部纪录片中。一部是研究希腊、北欧神话传说的起源和流传演变过程的影片;另外一部则主要是研究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包括建筑、各类设备和设施等在无人干涉的纯自然条件下,所能够保存的极限时间。

应该说这是两个缺乏可视化元素的题材,神话传说作为一种从古代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故事,本身就极度缺乏历史存在证据。而研究人类生存后时代的地球则几乎于是预测式的研究,这两个题材都是高度概念化的,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现场影像。因此在这两部纪录片中,影像的作用变成为了配合解说而进行的表现。解说对于影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影片中承担了故事叙述、信息介绍等功能,成为串联起整个影片的重要线索。

类似这样纪录片在近年来的纪录片创作中并不少见,与之类似的还有英国纪录片《恐龙星球》、《宇宙》等等。在国内则有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纪录片《西安2020》、北京科影出品的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等等。这些纪录片的出现标志着诸如对于人类早期历史、神话的研究、对于史前生物的研究以及对人类未来预测等领域的高度概念化题材将是纪录片创作中一个趋势。而这类纪录片中,由于影像缺乏充分的表现力,解说将成为组织影片结构的骨架和线索依据,并成为影片表现力的重要成为部分。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