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新闻写作中在“概括”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论述了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概括常见的五种方法、概括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概括;概括的形态;方法与要求
新闻写作的实践表明,写新闻离不开概括。那么,何谓“概括”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一、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
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是驾驭新闻语言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事实是复杂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新闻的篇幅却是有限的。写新闻不可能事事举例,事事详写,面面俱到。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丰厚的新闻内容,必须讲究概括,注重对事实的概述。
事实是外化和表浅的,而新闻却要求透过现象,反映事实的本质,显现新闻的价值。要想使新闻在准确反映事实的基础上出思想、上层次、有深度,有可读性和感染力,就必须讲究概括,注重使用概括性语言。因此,概括性语言不仅要概括新闻事实,也要求作者的思维成果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反映。
一般来讲,概括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是第二性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抽象方法不同,概括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概括也是有区别的,往往表现为两种常见的基本形态,即“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
抽象概括就是抽象事实,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抽象概括的内容理性色彩浓厚。以第2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这篇作品立意高远,意境深邃,以磅礴的气势,细腻饱满的笔触,通古博今的底蕴,将红旗渠精神置于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时空坐标中,提炼概括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昭示,形成凝聚和激发民族精神的舆论新高地,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优秀华章。这种归纳性概括是抽象概括的一种,这里的语言则表现为不直接表述事实的概括性语言。
形象概括就是借助形象,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形象概括的语言感性色彩浓烈。比如有个单位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搞得好,我们根据这样的客观事实,可概括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俱在,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多么美好。
无论是抽象概括还是形象概括,在新闻写作中都离不了。但由于新闻的特性所决定,新闻写作中还是应该注意多运用形象概括。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台账压垮“小巷总理”》一稿为例,文中在导语里写道:“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可针眼那么小,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网师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许卫亚如此感叹。记者在她的办公室算了本账:6人组成的居委会,至少要做60本文字台账。稿件在标题上将居委会主任形象概括为“小巷总理”;把上面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往下布置的大量“差事”形象概括为“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可针眼那么小,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道出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繁忙、辛苦与不易。这样的“形象概括”,使稿件更具新闻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