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3月上

新媒体道德专项治理研究

冯书生  陈  菊

2014年05月26日14:04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部分新媒体出现了道德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序良俗,甚至有演变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危险。对此,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而在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12年5月14日召开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会议,提出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加大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的力度等。结合这两次中央会议精神,我们对新媒体领域的道德专项治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新媒体对道德规范的冲击

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的滥用带来的各种问题,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虚假信息。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逐渐让位于新媒体的同时,媒体伦理和道德问题也转移到新媒体领域,传统媒体的伦理和道德规范面对新媒体似乎不堪一击,近些年爆出的媒体伦理和道德事件不少出自于新媒体,即便始源自传统媒体,也会经过新媒体被再次放大。

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来说,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等是最基本的行业标准和传播伦理底线,每一篇新闻、每一则报道、每一个广告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报纸和期刊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编辑和校对人员的仔细斟酌。然而,新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不管真实性和准确性,甚至故意夸大和捏造事实,病句与错字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新媒体的即时性将传统媒体的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击得粉碎。随意践踏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从性质上来看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仍属于局部道德问题,但是新媒体引发的道德问题绝不仅仅限于职业道德领域,其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局限于行业内部。

为了赢得更多的点击率,新媒体往往着眼于能够促发人之本能反应和灵魂震颤的图片、文字和事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发掘,而全然不顾可能造成的受众品位低俗和道德恐慌心理。如果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伦理的罔顾造成了整个媒体行业可信度的下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那么新媒体对色情图片与文字的无限制依赖、对道德边缘事件的过度放大,则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挑战着人类的道德底线。

新媒体突出的道德问题

由新媒体本身引发,或者经新媒体放大传播而导致的媒体道德问题有许多种,比较突出的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虚假信息传播失控

虚假新闻事件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并非鲜见事物,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可控的,事后追责和消除影响也比较容易,而到了新媒体这里,事情却变得复杂起来。首先是信息的源头不可控,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记者,只要连接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消息;其次是信息传播路径不可控,信息一经发布便迅速传播,无法预知信息接收者是谁;最后是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内容可以被随意增加和删改,真实信息变得虚假,虚假信息变得更加怪诞和离谱。如果虚假信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便极易形成网络谣言,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新媒体中的虚假信息不仅仅表现为与事实不符,其表现形态还呈现出一些变种。比如,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后面往往链接乏味的内容,甚至是与标题毫无关系的广告,还有一些新闻标题和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这也就是所谓的“标题党”。

(二)色情图片和文字泛滥

淫秽色情似乎自古就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社会顽疾。卖淫嫖娼虽然在某些时代和地区的法律中不被禁止,但在道德上却从未被原谅过,比如,《摩西十诫》第七条规定“不可奸淫”;佛教五戒之三为“不邪淫”。在传统媒体时代,色情图片和文字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淫秽书刊总是以非法的形式在阴暗处流通。在新媒体的助推下,淫秽色情内容却似乎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影视演员可以依靠穿着出位博取人气,娱乐新闻以抓拍露点照片赢得点击率,“宅男”们则在网络上搜索和追捧着各类“女神”。当然,还有性质更加严重的色情交友和黄色视频下载网站等,借助新媒体广泛存在。

究其原因,一是新媒体条件下,虚拟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即使网络实名制也无法造就众人在场的情景氛围,可以说,网络的虚拟性扩大了原有的实体性阴暗空间;二是新媒体所提供的动态声像比传统媒体的静止平面图像和文字更富有刺激性,而且网民可以即时评论和交流,无须顾及对方是谁;三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和廉价性,鼠标轻轻一点即可达到目的,而且由于色情图片和文字等触及人之内在本能层面,后天培养的道德本能在独处的情景中是很难发挥作用的,这也是借助色情图片和文字提高点击率屡试不爽的人性根据。

(三)过度放大道德边缘事件

人类在长期的交往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维持社会运行的基本道德规范,这类道德规范一般称为底线伦理或底线道德,如果此类道德普遍被践踏,社会将会崩溃,即便不会出现如霍布斯所设想的人对人像狼一样,也会像洛克所揭示的那样取消一切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一些网站和个人为了达到提高网页点击率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一些道德边缘事件进行无限制的、全方位的报道和解读,甚至刻意制造此类冲击人类心灵的事件,严重挑战着人们的精神承受力。

(四)垃圾邮件和短信源源不断

人们感受最直接的新媒体道德问题,莫过于泛滥成灾的垃圾邮件和短信。几乎所有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用户都遭受过和正在遭受着垃圾邮件和短信的困扰,而且在将来不可预期的时间内还将继续遭受此类困扰。

(五)媒体审判混淆视听

媒体的职责在于实事求是地向人们传达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避免使用诱导性的或者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评价新闻当事人。也就是说,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尤其涉及司法案件时,对于当事人是应该持中立态度的。在新媒体条件下,由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即使作为读者,也可以随时参与在线评论,各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式言论难以控制,往往会煽动起一批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攻击甚或干扰现实中的司法审判,从而导致媒体审判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突出道德问题之一。

新媒体道德治理路径

基于上述关于新媒体道德突出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新媒体领域的道德专项治理。

(一)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新媒体中存在虚假信息是有目共睹之事,然而,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宁可相信新媒体中流传的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也不相信传统官方媒体的真实报道。这固然有新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在里面,但是传统媒体自身存在的公信力问题也不容忽视。要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媒体必须实现自身的革新,通过改进自身的工作作风,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取长补短,重新获得人们的认可,才能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并有效抵制新媒体中的虚假信息。

(二)加强对新媒体的运营监管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除了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源更加丰富、可以实现互动等特点外,还有一个一般不被人提起的重要特征,那就是新媒体的主办方是网络运营商,其重要目的和功能就是赚钱,所采用的各种吸引人的手段都是为盈利服务的。所以,开展新媒体道德治理,必须在新媒体的运营监管上下工夫。一要密切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制定适宜的监管法规;二要倡导媒体道德和传播伦理,将传统媒体道德引入新媒体;三要定期开展新媒体道德自查和第三方抽查活动。

(三)严格新媒体从业者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制度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编辑的需求量急剧膨胀,因此入职门槛相对于传统媒体偏低,而且偏重于网络技术层面的要求,对入职者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养要求较少,这导致网络编辑的整体把关水平不如传统媒体编辑。新媒体的信息源本来就过于庞大难以防控,加之编辑从业人员把关意识和水平不高,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恶意炒作等失德问题就在所难免了。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在于:一要继续完善和推进现有的网络编辑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而且考试内容要加大技术层面以外的社会和人文知识比重;二要加强在职培训,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三要开展新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之间的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新媒体道德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

(四)建立媒体审判应急机制

鉴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多发,普通百姓的自主参与意识增强而法制意识又存在不足,出现媒体审判的情况在所难免。对此,要研究媒体审判发生的条件、原因和发生机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防事态失去控制。一般来说,媒体审判往往由一些道德边缘事件、恶性刑事案件、触及社会深层矛盾的突发事件所引发。相关部门要严密关注此类事件的发生,一旦有情况,首先要实时监测各大网站和论坛,防止煽动性言论的扩散,提醒网民理性发帖,适度参与,对恶意中伤造谣者给予相应惩罚。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要积极跟进事态发展,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引导舆论走向。事后还要督促新媒体发起相关的理性反思讨论,引导网民在讨论中提高自身法制意识和网络文明素质。

当然,进行新媒体道德治理的手段和措施还有很多,鉴于相关研究者已多有提及,在此不做详述。

(冯书生: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道德与文明》编辑部编辑,博士;陈菊: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道德与文明》编辑部副编审,博士)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