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4月下

做更纯粹的报纸的新闻

——齐鲁晚报内容优化的探索与思考

王建廷

2014年05月26日13:31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未知生,焉知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这样描述大革命爆发时的法国。眼下和当年一样,时代无所谓好坏,机会也总在困顿时萌发。对报纸而言,不是生与死的问题,而在于是否做得足够出色。

“我只是想输得慢一点,你难道还想赢得人生?”走进影院看完《白日焰火》,很多情节已经淡忘,唯对这句台词记忆犹新。很自然地从银幕延伸到报纸,也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电视出现时、网络出现时人们对影院前景的担忧,如同眼下舆论对报纸的悲观。谁承想,电影业不仅没有死掉,而且活得有滋有味。很多时候,你活得很苦逼,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对报纸而言,我们不是已经到达顶峰,而是远没有做到极致。我们都可以赢得人生,报纸也可以活得更精彩。

“报纸最终会被打回原形。”一位深受我尊重的报业前辈兼老师曾这样对我说过,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长时间。不是么?忘记了从何时起,我们热衷于简单传递信息,不经意间沦为“传声筒”、“搬运工”,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忘记了从何时起,我们沉湎于网络热点的翻炒,迷失于众声喧哗的舆论漩涡;忘记了从何时起,我们板着面孔端着架子“教化于人”,一味“高大上”,消失了“烟火气”;忘记了从何时起,我们淡漠了对新闻的敬畏,滋长了对功利的渴求……报纸价值,无论是推动社会进步,还是引领未来生活,无论是为公众解惑答疑,还是服务锅碗瓢盆,又有哪家报纸敢断言自己已经做到了专业,达到了极致?

所以,报纸的价值不是已经释放殆尽,而是远没有放大到极点。做更纯粹的新闻,才能让报纸活得更有价值。

“实用”,对报纸意味着什么

好新闻就是生活本身。

对都市报而言,脱离了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一句空话。其实,好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就在这平凡而随意的生活中,在这一日三餐鸡鸣狗叫的琐碎里。

2013年7月,齐鲁晚报新一轮改版提出了“身边报·有用纸”的理念,强化报纸“新闻纸”的敏锐,拓展“人文纸”的情怀,凸显“服务纸”的便利,追求新闻的实用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众声喧哗之时,我们希望这份报纸能给读者提供更权威的解读和更有价值的判断,从而找到最初的方向。改版之后的报纸,既关注生命和安全,关注权益和尊严,更注重实用和贴近,特别强调增强报纸的“实用价值”。报纸绝不仅是一张新闻纸,满足读者对“实用性”的需求是报纸应该着力强化的。追求“实用性”是人的本性,抓住人的本性办报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进步力量、生活指南、专业管家,是我们希望扮演的角色

何为“实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齐鲁晚报对“实用”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明晰,做出了“生命—利益—尊严—品位—未来”的价值排序。为了达到增强“实用性”的目的,齐鲁晚报开辟了《身边》板块,推出了《日子》专版,创办了《逸周末》周刊。在日常新闻操作中,对山东H7N9疫情、雾霾、黄岛爆炸、公积金抢提潮、冀中星走向机场的路、准生证办理难等关乎民生、民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持续追踪和深度报道,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关乎社会变革、历史走向和未来趋势的新闻进行了深入解析。凡此种种,皆因为我们既是这个国家的一员,更是所在城市的主人。我们和所有读者一样,既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更有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

“本土”,对报纸意味着什么

从执着于全国影响力转向专注于本土控制力,或许是都市报的方向之一。本土,很可能是都市报最终的归宿和阵地。实际上,新媒体正加紧向地方渗透,眼下也许是传统媒体最后的机会,丧失了本土影响力和控制力,就会被连根拔起,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的传播环境下,人们很容易获取远在天边的新闻,却难以掌握近在咫尺的信息;人们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资讯搞晕,却很难得到贴近家门口的服务。而都市类媒体,因为长期得到本土的滋养,加上长期根植于本土的经营,具有先天的独到资源和优势。整合、放大这些本土优势,依然是报纸最大的资本。

山东有接近1亿的人口,对齐鲁晚报而言仍然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齐鲁晚报深知报纸必须深深扎根本土,必须与齐鲁大地血脉相连,必须与山东人民守望互助。只有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本土特色,加大对山东公共事务的介入力度,加大对山东本土新闻的报道力度,提升对山东人的服务能力,才能牢牢抓住山东用户,才能谈得上全国影响力。这也是我们的生存之根、壮大之本。齐鲁晚报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取得很大成效,2013年实现了中心城市地方版全覆盖,并向县域纵深发展,目前县域版已达44个。

报人,对报纸意味着什么

知易行难。

报纸都在探讨转型,特色也好,融合也罢,方子一大堆,似乎都有道理,真正干起来,难题一箩筐。所有的一切,最终要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时至今日,纸媒依然缺乏真正理解新闻、理解报纸的人,缺乏深谙市场之魂、长于资本运作之人,缺乏善于机制体制创新之人。我们需要具备上述素质和精神又能脚踏实地、惕厉奋发、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之人。

例如,组织架构上,组建一个24小时的快速反应指挥系统是报纸内容生产的应有之义。及时的信息汇聚、准确的价值判断、快速的合理反应、科学的分层传播,都应在一个高速、高效运转的核心指挥部里完成。但这也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状态,这个指挥部能否良性运转更多地要靠人的作为。

再例如,大多数人都认同报纸的单向传播是一种先天不足,报纸更像是传统的制造业,生产过程基本上是线性的,与读者缺乏联系和互动。但实际上,事在人为,从另一个角度讲,报纸的“面对面”互动比起网络的“键对键”互动来得更生动、更实在、更可感、更可信。

齐鲁晚报大量的线下活动,已经深入到读者生活的细枝末节,影响着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开门办报方面,齐鲁晚报不仅建立了立体的读者每日评报体系,还经常邀请读者直接参与到办报环节中。2014年,齐鲁晚报在“新春第一报”中推出了“我的报”专题策划,邀请数位“读者编辑”到编辑部亲自编辑稿件、制作版面,把读者纳入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但报纸做活动,有时比做一个长篇报道还要费时费力,需要做大量琐碎而耐心的实际工作。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投入,是无法完成的。

报人注定要靠实干生存。动嘴摇笔比行之以躬容易得多,所以,那些热爱这个职业、敬畏这个职业,能够心怀理想脚踏实地高水平运作新闻、推动转型的人,我们当视若珍宝;那些不嫌一稿一版之琐碎,把理念创新融入日常新闻实践的人,那些热爱生活而又心怀理想沉迷于新闻的人,那些日日夜夜兴奋却不焦虑、不忧思但不放弃的人,值得我们珍视。

狄更斯是怎么说的来着?“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现在和当年一样,有的报纸会死得很难看,也不排除有的报纸会活得很滋润。机会总是存在,关键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报纸做得更纯粹、更专业、更有价值。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吧。”期待报业同仁也能这样喊一嗓子,然后,做我们该做的事。

(作者为齐鲁晚报资深编辑)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