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时节,又到迎新!各新闻与传播院校都积极开展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其中,迎新大会上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迎新致辞及寄语,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各新闻与传播院校的迎新致辞及寄语,对青年新闻学子初步了解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正确掌握新闻学学习方法、蕴育形成新闻理想等,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也应该是我们新闻教育界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内容。一篇精彩的迎新致辞及寄语,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或许并不亚于一堂课上的专业传授。为此,经联络商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与人民网传媒频道共同开展“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新致辞及寄语”征稿活动。热烈欢迎各新闻与传播院校领导、老师、毕业生、在校生积极投稿!
》》》点击查看《“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新致辞及寄语”征稿启事》。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金秋时节,重庆大学迎来2015级研究生,请允许我作为导师代表对同学们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衷心的祝贺!欢迎大家来到重庆大学,祝贺各位成为重大硕士生、博士生!
看到研究生新同学风华正茂的面容,特别是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留学生各美其美的身姿,不禁充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悦,也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读研的岁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过来人,作为导师,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心得与体会。
首先,要有坚定的学术志向与高远的学术理想。最近这些年,读研的目的已不再单纯,越来越多样。目的不同,目标不一样,这也正是现今研究生培养质量千差万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读研开始,每位研究生就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的学术志向是什么,学术理想是什么?志向坚定,理想高远,学习和研究才会有强大的动力;相反,志向不明,缺乏理想,往往会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浪费时间和生命。
第二,要有扎实的学术训练与专业的学术能力。学术能力内涵丰富,譬如: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文献的能力,创造与厘清概念的能力,提出学术命题或理论假设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与展开学术想象的能力。这些学术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学术研究、科学探索的过程,就是学术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越扎实,越有利于掌握学术规范,培养和提升学术能力。
第三,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宏大的学术格局。为什么同一所大学乃至同一个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的表现很不一样,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后的发展落差更大?原因很多,但与读研期间是否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有很大的关系。视野开阔,熟悉本领域的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学说与学科发展,了解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自然就站得高看得远,容易形成宏大的学术格局,容易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
第四,要有沉潜的学术功夫与从容的学术人生。当今社会日益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社会心理日益浮躁,高校也不能免俗。然而,学术研究需要潜心静气,需要苦心孤诣,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十多年来,我一直告诫我指导的研究生:“不要急于找工作,要等工作来找你。”我的意思是说,去掉急于找工作的浮躁心态,不要过早把精力浪费在找工作上面,潜心学术,刻苦钻研,造就自己的真才实学,找到理想工作自然顺理成章。摒弃急功近利,从容淡定,把学术功夫做到家,方可成就学术与人生的大器。
八十多年前,重庆大学创校先贤确立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帮,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重大研究生要把这十六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们只有研究学术,才能造就人才;只有造就人才,我们大学和我们同学,才能担负起“佑启乡帮,振导社会”的历史使命。衷心希望同学们珍惜研究生大好时光,以学术为志业,潜心钻研,开拓进取,造就学术才能,砥砺品格情操,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师长、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谢谢大家!
2015年9月10日
董天策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曾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任教。2008年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