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日22版【点击查看】
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 人民日报今日5版刊登评论《微信控,来点“有度”调和剂》,对于微信控如何过好“第二生活”提出了建议;7版刊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覃事太、袁帅撰写的《创新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22版国际版文章《多国治理网络谣言不手软》指出,在许多国家,法律已成为遏制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
微信控,来点“有度”调和剂
文章称,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微信打开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如何过好这第二生活,我们仅需要添加“有度”的调和剂。
创新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文章指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刻不容缓。新媒体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是很多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交往的主要媒介,已成为争夺舆论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有助于集聚强大正能量,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担负起管灵魂、管方向的重任。
文章称,要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合力。加强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发挥传统优势,又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形成新的优势。高校应积极促进学校与师生间的信息互动传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辐射力,增强吸引力、凝聚力。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秉持开放包容、对话服务、分享共赢的态度,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按照“短、实、新”的要求,切实改进文风,占领思想舆论制高点。为此,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新媒体技术过硬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培育一批深受学生喜爱和信任的校园舆论领袖。
多国治理网络谣言不手软
文章称,为遏制网络谣言和网络诽谤行为,各国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韩国近年来在打击网络谣言、诽谤行为力度不断加大。按照韩国现行法律,通过网络或智能手机,传播谣言或诽谤行为,将处以7年以下徒刑或5000万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80韩元)以下罚金。韩国法院的处罚也愈发严格。2012—2014年,违反《信息通信网法》获拘役的罪犯分别为229人、253人和399人,呈不断上升趋势。2014年5月以来,韩国对网络诽谤罪的处罚措施进行了修订。除了被判拘役外,罚金数额从此前的2000万韩元上调至3000万韩元。未满14岁犯罪者虽不会被刑事处罚,但会立即通知父母,如情节严重,还将移送少年法院进行处分。
德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诽谤的法律,但不意味着网络诽谤和谣言不受约束。1997年,德国出台了《信息与通信服务法》,成为全球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的国家。此后德国在《民法典》和《刑法典》框架内逐步建立了互联网法规体系,以规范互联网秩序。根据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报告,德国是欧洲对诽谤打击力度最大的国家。侮辱、诽谤、损害名誉等都被裁定为刑事犯罪。
美国在网络谣言惩罚、监管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做法,网络秩序与网络文明基本都有相应的规范。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美国法律对诽谤、谣传的惩罚并不轻,使网络空间也能做到有判例可依。整体而言,美国人对言论自由相对宽容,但网友在网上的言论一旦构成诽谤,被人起诉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