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9日电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第11届系列交流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自2005年起,在白岩松、敬一丹和俞虹等一批新闻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倡导下,中国记者节纪念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0届。今年,第11届系列交流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由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承办。在上午的“中国记者、梦想、尊严与选择”讨论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媒资和版权部主任张苹表示,只要创新不会消亡,广播就不会消亡。
张苹认为,只要创新不会消亡,广播就不会消亡。她说:“作为业界人士,回头看传媒发展的历史,广播出来的时候预言报纸要死,电视出来的时候预言广播要死,新媒体出来的时候预言电视要死。这个规律不是简单的取代,是一个互相渗透,是一个叠加,是一个补偿的规律,并不会简单的消亡。”
张苹指出,由于广播人的努力,现在一些地方台总体收入还在上扬,广播还是大有可为的。只要做到几个“在”。一是“在场”。大的新闻事件不缺席。二是“在商”。现在的广播购物也在蓬勃发展中。三是“在线”,主动利用新媒体的介质展现自己的优质内容。
张苹还表示,广播的陪伴性非常重要。她说:“当一个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人在家时广播对他的陪伴,会使他感觉到跟这个世界是关联的,跟这个窗外的世界不是隔离的。像有些情感性的栏目,甚至一些谈话节目,有的人会打电话说我很痛苦怎么样,我不想活了。主持人跟他真心的交流,导致他停止这种想法。将来只要有人存在,就需要这种实时的陪伴,这是十分珍贵和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