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研究

谈副刊编辑应具备的十种素质:怎样做好新时代副刊人

马国仓

2015年11月30日09:4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怎样做好新时代副刊人

  核心阅读

  副刊的成功,一定是要用版面内容来说话的,只有编辑独具慧眼,副刊上才会好稿频现。

  甘坐编辑冷板凳,是优秀副刊编辑的境界,只有坐得冷板凳,方能编出好副刊。

  编辑不仅要“有心栽花”,创新思维手段,而且还要用心耕耘,保障栽花“花开”。

  “配菜”不再是配角,这是副刊的机遇,也可以说是报纸的机会。

  副刊作为传统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人办报没有不开设副刊的,读者读报少有没读过副刊的。在国内外报业发展史上,知名的副刊曾成就了不少品牌报纸,副刊本身也成为报纸的一大品牌,人们在谈论这张报纸时必然会谈及它的副刊。

  品牌副刊并非随报纸天然生成,它是办出来的。副刊的出版离不开副刊编辑,品牌副刊无一不是优秀副刊编辑长期精心耕耘而成,副刊编辑水平直接关乎到报纸副刊质量高低、影响大小。报纸副刊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副刊编辑成长史。编辑于报纸副刊如此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副刊编辑,在当下究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不辱使命,成为新时代优秀副刊人呢?笔者以为,十种素质直接影响副刊人,进而影响着报纸副刊质量。

  独具慧眼,拨云识得好作品

  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神圣职业,慧眼识得好作品,并将其修改加工、安排刊发在副刊版面合适的位置上,是副刊编辑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一名副刊编辑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在上世纪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知名报纸的副刊每日收到的投稿数量多得只能用麻袋盛来,编辑在拆阅数量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的来稿中,善于发现好稿,是一项艰苦劳动,体现的是编辑的能力和水平,很多编辑通过识得好作品,发现并培养了好作者。许多作者也因为有编辑的慧眼识才和不断鼓励,才最终走上创作道路,甚至成为大家、名家。当下,昔日“盛景”虽然不再,但副刊作品往往是从心灵流淌出来反映人们情怀的东西,越是社会节奏加快、越是生活压力加大,人们越是希望通过副刊作品或表达感悟,或寻找慰藉。人们对副刊的需求似乎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来稿从纸上到了网上,编辑工作更多地从以前的选稿到现在需要约稿。但这样的变化更需要副刊编辑练就一双慧眼。一方面,互联网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作欲,使得网上来稿更为踊跃庞杂,网选稿件更需编辑拨云方能识得好作品;另一方面,编辑约稿往往面向一些知名作者,但约来的稿件并不见得件件都是精心写就的好作品,这需要编辑练就慧眼,把质量不高的应付稿件剔出来。副刊的成功,一定是要用版面内容来说话的,只有编辑独具慧眼,副刊上才会好稿频现。

  能编会写,练就业务多面手

  编辑编辑,最主要的工作是编稿,但作为优秀副刊编辑,仅仅能编是不够的,还需要会写。纵观我国副刊发展史,像孙犁等一代副刊编辑名家,既是编辑大师,又是写作大家。能编体现编辑的功夫,但会写的副刊编辑更具优势。首先,会写的编辑善于和作者换位思考,更容易体会并尊重作者写作的付出和艰辛,让编者和作者的交流更顺畅、更深入,编稿时更易理解稿件,约稿时更好沟通心灵。其次,报纸出版周期短,有些时效性强的副刊选题策划,一旦找不着或者没有合适的作者和稿件,会写的编辑还可以亲自上阵,出手救急。能编会写,应该成为副刊编辑的两翼,一名优秀副刊编辑,只有具备两翼,方能翱空飞翔。

  不忘本位,具有新闻敏感性

  报纸被称为新闻纸,是因为它是具有时效性的出版物。副刊是报纸的组成部分,报纸副刊也必然具有时效特性。同样,副刊编辑作为报纸新闻采编队伍的一分子,虽然并不编发新闻,但他们身上有着与报俱来的新闻DNA(基因)。由此不难发现,副刊版面刊发的内容虽然不是新闻作品,但它也需要讲求时效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大事件,报纸新闻要及时报道,浓墨重彩进行宣传,副刊编辑也要懂得从副刊的角度及时策划积极配合,从选题到版面都要贴近反映这些时代大事件。副刊编辑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性,策划选题、编辑版面不讲报纸副刊所具有的时效性,那他就是忘了自己是新闻人、忘了副刊是报纸的副刊,这样的副刊内容就会远离生活、脱离现实,和报纸办成两张皮。应该说,没有新闻敏感性或新闻意识不强的副刊编辑是办不好报纸副刊的。

  耐住寂寞,甘坐编辑冷板凳

  尽管副刊于办报很是重要,但副刊发展也历经盛衰,其成长离不了时代“大环境”和报业“小环境”。报纸副刊经历过“火”的年代:一篇优秀副刊作品曾引来这张报纸“洛阳纸贵”;报纸副刊也遭遇过“灰”的岁月:经济杠杆曾一度使一些报纸弱化甚至取消了副刊。无论时代环境怎样变迁,报业市场如何起伏,一张真正的报纸是不能没有副刊的。副刊是副刊编辑施展才华的舞台、岗位存在的价值。副刊编辑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的价值抱有信心。经历“火”的年代,要头脑冷静,避免浮躁;遭遇“灰”的岁月,要树立信心,学会坚守。甘坐编辑冷板凳,是优秀副刊编辑的境界,只有坐得冷板凳,方能编出好副刊。优秀的副刊编辑,心中永远想着如何让副刊以内容引人、靠质量腾飞。坐冷板凳不一定会让副刊成功,但成功的副刊一定是有若干甘坐冷板凳的副刊编辑。

  融入生活,投身实践接地气

  副刊编辑要甘于寂寞,又要不甘心寂寞。副刊作品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反映实际,副刊编辑就不能整天泡在编辑部,两耳不闻窗外事。即使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网观一切,但正如常言所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办公室里是找不到融入生活的那种感觉的。副刊编辑不去深入火热生活,就不可避免地会脱离生活实际,既联系不到好作者,也约不到好作品,更编不出好版面。或闭门造车、或坐等来稿、或把副刊版面当作垃圾筐,这样的副刊连编辑自己都不想多看一眼,更别说读者感兴趣了。生活是创作的源头,也是编辑的活水。副刊编辑要想在自己的版面上刊发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就要像采编新闻的记者编辑一样,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更多地投身实践,更深地去接地气,更好地感受生活。只有这样,富有生活气息和温度的副刊版面方能出彩并吸引读者。

  有心栽花,勤于耕耘好版面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话不适用于办副刊,好的副刊必须要“有心栽花”。用心感受生活,精心耕耘版面,好作品成就好版面,好版面催生好副刊。翻开现在的报纸,报报都有副刊,这一方面说明报纸对副刊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办好副刊增加了难度。副刊版面多了,稿件需求大了,争作者、抢好稿,副刊也成了竞争场,不仅办刊竞争无序,更严重的还在于版面质量差强人意,内容假大空、文章同质化,重复刊登、低俗肤浅等现象在报纸副刊版面上比比皆是,副刊的内容质量令人忧虑。副刊要避免这类问题,就必须创新,而首当其冲的是编辑创新。编辑不仅要“有心栽花”,创新思维手段,而且还要用心耕耘,保障栽花“花开”。对新时代的副刊编辑而言,拥有澎湃的创新力,既是业务基本功的要求,又是岗位新使命的期待。真可谓编辑风景无限好,创新花开别样红。

  广交朋友,不搞作者小圈圈

  做副刊编辑就得广交朋友。要交读者朋友,了解读者对副刊的需求和意愿,只有找准了读者需求这根脉,办刊才能有针对性,内容才会受读者欢迎。除了交读者朋友外,副刊编辑还必须广交作者朋友。作者是副刊内容提供者,是办好副刊的重要资源。一个优秀的副刊编辑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编辑的作者“朋友圈”应该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越广泛越好。副刊因为在办报中相对独立,副刊编辑如果不广交朋友,其作者队伍很容易形成熟人小圈圈,今天你在你的版面发我的作品,明天我在我的版面发你的作品,副刊版面成了作者的“自留地”,版面内容总是那么几位作者在自娱自乐、无病呻吟。作者队伍小圈圈很难培育出品牌副刊的大气魄。

  开放办刊,学会+上互联网

  当下,互联网的冲击和新媒体的挤压,让传统媒体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融合转型正成为传统媒体突围新生的必由之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用新技术、借鉴新媒体,则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作为传统报纸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副刊媒体也同样肩负推动报业融合转型的使命,应该说,融合转型时代,传统报业面临严峻挑战,但报纸副刊似乎正迎来发展机遇。因为你会发现,现在包括微信在内的新媒体上点击率最高、传播最广的都是些“心灵鸡汤”,或是保健养生之类的内容,而这些恰恰是报纸副刊内容的主体之一,报纸副刊刊载的这样一些内容,经过严格的三审把关,内容更有营养,观点更具权威,宣传更有公信力。如果副刊好文章“+”上互联网,就会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更有助于提升副刊的影响和品牌。其实,现在许多报纸副刊都已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不难想象,互联网时代的副刊编辑,只要具备开放办刊的思维,学会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就会打造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副刊升级版。

  提升自我,加油充电善学习

  品牌副刊必然是版面内容丰富的副刊,这需要副刊编辑不断提升自我,成为真正的“杂家”。本领是不会自然提高的,副刊编辑编辑副刊,虽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但这只是被动地学。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副刊编辑要想成为“杂家”并非易事,只有增强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时刻加油充电,才能不让自己落伍,也才能适应读者需求,让副刊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知识是副刊编辑做好工作的“压舱石”,学无止境,副刊编辑要长本领,需要不断地学,不懈地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并善于学以致用,用持续的学习成长自己,以业务的提高成全副刊。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具备较高审美眼光,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副刊人至关重要。

  敲响边鼓,小舞台上唱大戏

  在传统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新闻一直是报纸的主打产品,是送达读者餐桌的主菜,副刊作品至多是凉菜、配菜,既是为丰富餐桌的需要,也是为满足部分读者口味的需求。正如好的配菜同样能创出餐馆品牌一样,优秀的副刊能让报纸享誉读者,成为该报在媒体市场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杀手锏”,但配菜终究是配菜,副刊始终是报纸相对边缘化的版面。但进入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似乎正发生着变化。以前人们读报是在读取新闻,现在更多的是谈论从手机或电脑上获知的新闻内容。新闻都在网上,让作为“新闻纸”的报纸正在失却新闻平台的优势,但互联网关上报纸新闻的“门”,却打开了副刊和评论的“窗”,打动读者心灵的报纸副刊和向社会亮明观点的评论却受读者青睐,成了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强于新媒体的两大支撑。“配菜”不再是配角,这是副刊的机遇,也可以说是报纸的机会。如同配角也能成为角儿,小舞台上也能唱出大戏。作为新时代副刊人,只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敲响副刊这一报纸内容的“边鼓”,就会让报纸副刊在传统报业媒体融合转型中有更大作为。

  (作者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