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研究

——以大型紀錄片《美麗中國》對中國的形象塑造為例

王錚

2012年12月05日14:1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度之一,在西方人眼中曾是東方世界最為神秘的存在。而紀錄片則是以真實事件為拍攝素材,對某一事物進行以“事實說話”的形象再現。從古至今,中國由曾經的閉關鎖國到如今的對外開放,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了解也在逐漸加深,繼而拍攝了許多以中國為題材的紀錄片,記錄“真實”的中國。在西方社會運用“他者”的角度對中國的形象進行塑造的同時,中國本身也能擺脫“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較為客觀而全面的認識何為“真正的中國”。本文將以用中國的生態,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美麗中國》為例子,分析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形象塑造 紀錄片 中國 外國人

自新中國誕生后,不少外國游客懷揣著一顆好奇的心來到中國,希望用自己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下一個真實的中國,1956年,法國導演克裡斯•馬克拍攝了《北京的春天》在,通過一幕又一幕日常生活的畫面展現了建國之初北京朝氣蓬勃的面貌,而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亦在1972,拍攝成了《中國》這一部大型紀錄片。但即便如此,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形象,它們往往都帶著濃厚的有色眼光,進而呈現出的中國形象亦是支離破碎的,德國現代漢學家鮑吾剛曾說:“西方對中國的興趣一直是無理性的,是介於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間的。”在眾多以中國為題材的紀錄片中,並沒有一部是真實而完整的展現中國具體面貌的紀錄片,進而我們無法了解,這廣袤的土地在外國人眼中,其整體形象究竟呈現出一幅怎樣的面貌。

《美麗中國》是一部由BBC拍攝的,總共6集的以中國為題材的大型紀錄片,採用的是最為先進的高清拍攝技術,將中國的多彩風光一一展現於觀眾的眼中。其中包括漢代的宮殿,蒙古的草原,維吾爾的沙漠,絲綢之路,以及最為華美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另外,還包括罕見的大熊貓和一些珍稀的中國獨有的食魚蝙蝠的珍貴生活記錄。用《龍之心》,《香格裡拉》,《西藏》,《萬裡長城的塞外風光》,《熊貓之地》以及《潮汐更迭》六個部分,分別對中國的西部,北部,東部,以及南部都進行記錄與描述,把中國奇珍異獸的日常生活,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巧妙而自然的聯系在一起,能夠整體客觀而全面的展現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等。更為全面的表現出,中國在外國人眼中真實而完整的具體形象。因此,本次研究以《美麗中國》的英文版為主要的研究文本,深入分析外國紀錄片中,關於中國的具體想想塑造。

一, 紀錄片中關於人物,植物與動物的個體形象塑造與三者的相互關系

<一>人物與自然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離不開中國人民的苦心經營,在地大物博的中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是經過一定歷史積澱而逐漸形成。總體而言,中國人們與自然之間主要的關系,卻是相互依賴相互妥協的,當然也有例外。

出現在本片中的中國人民多是生活於都市之外的人們,他們帶有最為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與生活信仰,充分體現了人們與自然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它極為少數的講述到都市人們的生活,絕大部分講述的都是生活與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民充滿傳統特色的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出了中國人以下幾個特點:

1, 因信仰而尊重自然

傳統的中國人民本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對自然界的萬物,都存在著一定的崇敬之心。他們相信,隻有相信自然按照最為原始的生活方式進行活動,就一定能夠保証自身的平安健康,也因此造就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例如,在貴州的苗族人們相信金腰燕象征著幸運,因此,在當地生活的人們不僅敞開大門金腰燕的到來,更是以其歸來時間決定種稻的具體時間,並且極少出錯過。

當然,中國人們保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因是紛繁復雜的,而“宗教信仰”則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生活於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相信眾生平等,要多做膳食善待自然,因此藏民在對待動物上總是十分寬容。其中有一組畫面描述的是西藏的僧尼他們奉行善念,善待野生動物,女尼飼養藏馬雞,助其度過寒冬,而西藏正式保護動物的最佳典范,而其中黑頸鶴被於是這人們輪回的起點,這一文化更是促使人們相信幫助其他動物或人都會得到福報。因此而保証了人們與生活在同一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都能處於一種和諧共處的狀態。

2,頑強而富有智慧的人民

在中國的數十億人口當中,有那麼些人,生活在哪些貧瘠荒蕪的土地上,運用他們的智慧與勞動,頑強的與那裡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並且與當地的自然物種們共同相處。

生活在吐魯番盆地中的人們,造出了曠世奇作,坎兒井,用其灌溉當地的葡萄,使當地的人民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下仍能生活的富饒安康。另外,由於近年來人們排放污水與密集的農業肥料,導致渤海灣的浮游生物激增,過度捕撈導致天敵減少,為水母的過量繁殖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全世界人民因水母過量而感到煩惱的時刻,中國人民卻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將水母捕撈起來,加以加工,便形成了人們所鐘愛的“涼拌水母切片”這道美食。

自然環境的惡劣並不能撼動中華人民頑強的生命力,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其所生存的土地上,將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當作保護自身最重要的屏障,根據自然的規律,在那片土地上頑強的生活著。

3, 熱衷於各類稀奇食品的人類

外國人曾這樣看待中國的食品文化:“中國人吃任何有腳的東西,除了桌子,吃任何有翅膀的東西,除了飛機。”而中國人熱衷於各類稀奇古怪的食品形象也體現在了《美麗中國》這一紀錄片當中。

例如在西南地區販賣極為頻繁的蜻蜓虫卵,傣族人民在大黃蜂的身上套上羽毛,以便找到其蜂窩所在,將其燒毀,作為足智多謀的工作報償,他們能獲得味道鮮美的蜂卵。而人類與動物的關系顯得最為殘忍的地區,莫過於中國的華南地帶,在中國香港,有著名的蛇餐廳,以及曾經被視為美食,而如今卻是瀕危物種的大蠑螈,什麼都吃,什麼都不浪費的行為被視為勤儉,這也是造成中國野生動物驟減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中國人在食物上來者不拒的態度,外國人是帶有一定審視態度的。中國作為這個時間上動物物種最繁多的國家之一,在保護全球生態問題上必須做好必要的工作,改善中國人民對於食物選擇態度,在外國人看來是迫在眉睫的。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