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暴力犯罪及自殺事件新聞報道的倫理越線辨析【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暴力犯罪及自殺事件新聞報道的倫理越線辨析【3】

王丹

2012年12月05日14:3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2.借用報道真相之名,侵害公民隱私

記者在報道暴力犯罪及自殺事件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對於事件中當事人信息的保護。特別是對於受害者隱私權的保護。在征得受害人自身或其家屬的同意下進行採訪,同時對於與公眾利益無關的部分不進行報道。對於死者,也充分尊重其隱私權。在揚子晚報網2012年11月18日一篇名為《北漂女子不堪生活壓力自殺曾盼望孩子在京高考》的報道中,讀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名為王桂芝的女性自殺者生前的照片,同時報紙上呈現的還有王桂芝詳細的個人資料,包括她的籍貫、去世時間、年齡、生前身份、生前住址等一系列具體的人物信息名片。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新聞從業員專業操守守則》中明確規定:新聞從業員應尊重個人名譽和私隱。在未經當事人同意,採訪及報道其私生活時,應具合理理由,適當處理,避免侵擾個人私隱:公開死者姓名、照片等對親友的傷害。

那麼死亡人員是不是就不具有隱私權了呢?答案是否定的。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明確規定,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者隱私的,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的,死者近親屬因此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3.媒體的公信力下降

媒介公信力的實質是受眾和新聞媒介機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履行社會契約承擔社會責任而展現的信任力和責任力。【8】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建明認為,責任是實現媒體公信力的根本。那麼媒體公信力的源泉來自於媒體自身的責任履行。有責任感的媒體從業者及媒體機構所做的新聞報道想必也會是體現了責任意識的。而這是由於媒體自身育具有責任意識,這種意識體現在新聞報道上,才使讀者通過報道媒體建筑起這種信任。

而暴力犯罪及自殺事件中新聞報道倫理越線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媒體及媒體工作人員責任感缺失。丁柏栓認為,媒體及新聞工作者不傳播預計會產生嚴重負面效果的新聞信息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新聞信息傳播的社會效果。這實際上也就是對受眾、有關當事人和整個社會負責。對受眾和社會負責具有一致性, 應做到對受眾和社會有利或至少無害。【9】

每個新聞工作者,不論是從事業務工作還是從事管理工作,都應該有道德感和責任感即道德羅盤【10】。媒體也是如此。

四、暴力犯罪及自殺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倫理規范

1.處理好知情權與隱私權的關系

媒體自身具有特殊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要求媒體自我約束,在保護公民的知情權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事件中人員您的隱私權。公民的知情權需要保証,因為媒體具有輿論監督的職能,需要將新聞事實第一時間真實地呈呈現給觀眾。但同時,媒體的倫理規范也要求記者並不預備普通公民之外的特權,在除涉大公共利益事件的報道中,記者需要充分考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處理好知情權與隱私權的關系,是媒體遵守行業倫理規范,增強公信力的前提。例如在非典時期新聞的及時更新與報道,保証了公民的知情權,沒有擴大疫情,同時因為及時更新穩定住了民心。

2.新聞第一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的關系

人道主義是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體系,提倡關懷人、愛護人、尊重人,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這樣一種世界觀。【11】

不少媒體人都曾陷入這樣的一個倫理困境:到底是新聞第一還是人道主義原則第一?當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即將發生或者正在發生,而這個事件是危機生命的,那麼記者應該怎麼辦?記者應當首先考慮的是尊重生命。如果一個自殺行為即將在記者的身邊上演,身為一名記者要做的不是等待抓拍自殺者自殺瞬間的血腥鏡頭,而應該是救助生命。

3.增強反思指引式類報道,引領正確導向與思考

在同類暴力犯罪或自殺新聞中,媒體可以通過一些分析比對報道呈現事實,給予政府及社會一些警示,給予這些人以格外關注。報道的側重點進行偏移,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遇到此類新聞報道還是不報道的問題,還可以很好的行使媒體的職責,輿論導向作用,給政府提一個醒,對於普通公民來說也是一個呼喚人性的過程。

在人們追逐個人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享受的同時,關注與關愛身邊的相對較為弱勢、邊緣或者正處於生生活中困境的人,給予他們人道主義關懷與幫助。不然,就像“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古語,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也許會成為埋藏在自己身邊的定時炸彈。因此,媒體的報道如果能使一個普通人在看到一個處於困難的人,猶豫幫助還是不幫助的時候,出現在人的腦海裡,那便是媒體報道導向上的成功。(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傳播系學生)

文中注釋:

【1】王勇:《大眾傳媒與社會越軌行為——社會控制視閾下的越軌新聞信息傳播研究》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3頁

【2】【9】丁柏栓:論新聞倫理對新聞活動的制約,《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3】胡興榮:《新聞倫理的沖突與客觀性標准》,《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3期

【4】朱穎 汪武:犯罪新聞報道的倫理問題,《新聞界》,2004年05期

【5】百度百科:自殺行為,http://baike.baidu.com/view/564637.htm

【6】百度百科:維特效應,http://baike.baidu.com/view/583193.htm

【7】[美]詹寧斯•布萊恩特,蘇珊•湯普森,傳媒效果概論,陸劍南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8】江作蘇:《媒介公信論》,新華出版社,2010 1第一版

【10】[美]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劉海龍,連曉東譯,2011年1月,第一版

【11】百度百科:人道主義,http://baike.baidu.com/view/80813.htm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