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魯豫有約》到《詠樂匯》看談話節目的發展變化【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魯豫有約》到《詠樂匯》看談話節目的發展變化【3】

王佳

2012年12月05日15:1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談話節目的發展變化和趨勢

1、娛樂化和人文關懷

一定意義上,《魯豫有約》的節目形態符合大眾有關談話節目的想象,在安靜的環境中,主持人和嘉賓坐在沙發上,回憶過去的故事,這些故事一定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有些時候能夠激起觀眾的斗志,有時能夠煽動觀眾的情緒,能夠讓觀眾抿而一笑、回味無窮、感慨萬千。然而,以《詠樂匯》為代表的談話節目卻一改以往談話節目的形態,它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上談話節目的特點,在節目中融合了表演、競技、現場問答等多種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雜糅性質的“訪談秀”。

在對《魯豫有約》以及《詠樂匯》兩期節目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平時對我國談話節目的關注,筆者認為近年來,談話節目在內容上的的顯著發展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娛樂化和人文關懷。

當年,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一書中,將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環境監視功能、社會協調功能以及社會遺產繼承功能。隨后,賴特補充提出了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尼爾•波茲曼同樣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指出人們將毀於自己所熱愛的東西。無疑,當下娛樂泛濫的時代是對前人學者最好的論証。

無論是《詠樂匯》還是《康熙來了》、《超級訪問》等,這些節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觀眾對談話節目的理解。在節目中,主持人所提的問題也不再是為了滿足觀眾獲取信息的目的,而是刻意選擇一些能夠制造話題,帶來娛樂效應的話題。在節目中,通常還會貫穿著表演、PK、主持人逗趣以及場外觀眾的互動。在整個娛樂氛圍中,主持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主持人是整個現場節奏的把握者,主持人通過引起話題營造節目的娛樂氛圍。此外,節目中的背景音樂、現場環境、現場觀眾都可以為節目的娛樂效果起到輔助的作用。

隨著當下娛樂化時代的來臨,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電視談話節目的模式與結構要素正發生著不可忽視的轉變,而娛樂化元素的添加正是此種轉變的體現之一。

我國談話節目的另一個轉變在於談話類節目的內容更加彰顯人文關懷。在《詠樂匯》中加入了大量的互動環節,有嘉賓與主持人、嘉賓與現場觀眾、主持人與現場觀眾、嘉賓與電視觀眾互動(通過電話連線)﹔《魯豫有約》也同樣結合微博使嘉賓與觀眾互動。重視觀眾的參與性是近年來談話節目的新變化,談話節目注重調動觀眾的積極參與,而不再像以往那樣隻局限於主持人和嘉賓的雙方參與,普通的觀眾也能夠在節目中發聲,這是一種回歸話語權的體現。另一方面,縱觀《魯豫有約》節目的變化,可以看到在2005年改版之后,《魯豫有約》在話題選擇方面更加的廣泛,不再僅僅圍繞明星的故事,而是更加關注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彰顯了該節目人文關懷的一面,拓寬了節目的資源。以往的談話節目嘉賓大多邀請的是明星、藝術家等,而市場上眾多的談話節目又會使很多明星上不同的訪談節目所講述的內容基本上差不多,導致談話節目不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資源缺乏成為很多談話節目共同面臨的難題。因此,《魯豫有約》題材的放寬一方面解放了自身,同時體現出對當下百姓的觀照。

民本思想、人文關懷思想是當下所弘揚的,在電視節目中如何回歸公眾的話語權,如何使普通人能夠在媒體中發聲,這是當下媒體發展的趨勢。不僅僅是像《魯豫有約》這樣的談話類節目,電視新聞類的民生新聞的發展,公民新聞的提法等都是媒體人文關懷的體現,談話節目中人文關懷的彰顯是順應了當下的社會背景環境。

2、娛樂與人文關懷二者之間的博弈

探討我國談話節目的發展變化,本文隻從內容上指出了兩個方面顯著的變化。當然,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與以往的談話節目相比,當下的談話節目在播出形式和制作方式上也發生了變化。

在筆者看來,我國的談話節目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深度類訪談節目,如《面對面》、《對話》等﹔情感類訪談節目,如《魯豫有約》、《藝術人生》﹔娛樂類訪談節目,如《超級訪問》、《康熙來了》。電視節目的誕生是基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電視的娛樂功能在當下被擴大化,不僅僅是談話節目,即使是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娛樂也成為重要的手段,更不用說真人秀節目了。在筆者看來,娛樂是電視媒介的功能,在談話節目中很好地嫁接娛樂和其他元素能夠使節目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但是過度的娛樂隻會降低節目的品質。

筆者認為,當下娛樂類的談話節目的發展勢頭迅猛向上,但是長久的以這種樣態主導中國電視節目隻會培養一群不懂得思考,沒有社會責任意識的大眾。在新時期,談話類節目需要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發揮輿論導向作用,以高品質的節目來影響受眾。當然,電視觀眾需要類似於《詠樂匯》這樣的談話節目,同時也需要《魯豫有約》和《面對面》這樣的節目,它們滿足於觀眾不同的需求。但是電視談話節目不能一味的迎合觀眾而丟失自身的風格,更多些人文關懷,多觀照當下現實。

四、小結

本文僅從兩篇個案分析比較中探討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變化是欠缺的,筆者也隻能說出其中變化的一二,只是略微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在筆者看來,談話節目作為一種節目形態,它的發展是適應時代的產物,它能夠體現時代的烙印。但是,電視媒體同樣扮演了輿論導向的角色,既然媒體有強大的功能,那麼,談話節目不能夠一味的追求娛樂效果,必須要兼顧品質,更多些人文關懷,更能夠體現當下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注釋:

1.呂老師上課有關談話節目的講義

2.鄭亞鵬.新媒體語境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研究﹝J﹞.新聞世界,2012,01

3.朱羽君 殷樂.大眾話語空間電視談話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二﹝J﹞.現代傳播,2001,02

4.(http://ent.cntv.cn/enttv/yonglehui/videopage/index.shtml)

參考文獻:

1.楊子雲.從脫口秀到訪談秀——淺議訪談節目發展新趨向﹝J﹞.當代電視,2011,02

2.寇曉潔.從《詠樂匯》看電視談話節目的娛樂化元素﹝J﹞.大眾文藝,2012,01

3.梁杰.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趨勢﹝J﹞.新聞愛好者,2007,09

4.陳揚.淺析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脈絡﹝J﹞.新聞愛好者,2010,02

5.鄭亞鵬.新媒體語境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研究﹝J﹞.新聞世界,2012,01

6.楊衛華.電視談話節目的安身立命之策——以《魯豫有約》為例﹝J﹞.青年記者,2007,05

7.后數字化時代情感類電視訪談節目形態拓展研究——以《魯豫有約》為例﹝J﹞.視聽界,2008,05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