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間在京味兒電視劇中的演變【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間在京味兒電視劇中的演變【2】

張蕊

2012年12月05日16:3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胡同空間在電視劇中對人際交往的“規劃”

正如列斐伏爾所說:“空間不是空洞的,而是社會性的,空間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容器,是既受到生產關系的支持,又反過來對社會和人的行為具有某種關聯的動態實踐過程”。如前所述,電視劇具有“鏡像呈現”的功能。90年代的這一批京味兒電視劇,通過對胡同和四合院等空間意象的鏡像呈現,經濟上的貧瘠、空間上的逼仄、文化上的安穩都在這裡被呈現。胡同中的擁擠是經濟貧瘠在空間上的反映,這種空間的逼仄又反過來影響著胡同裡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在一個逼仄的大雜院的空間中進行的。走進一條深深的胡同裡,經過一排排挂著四合院的房檐下的鳥籠,穿過一堆圍著下棋的北京老爺們,閃入一個難分鄰裡、不能保証隱私的大雜院,這裡就是張大民的生活——一種逼仄壓抑帶讓人覺得隻有“貧嘴”才能“幸福”的生活。這種“逼仄”在一定程度上“規劃”了90年代胡同裡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大雜院裡的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也是一個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因為空間上的接近,既相互厭惡,又互相依靠。《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鄰居古三因為大民在公共空間裡蓋了一間小屋子而和大民大打出手,但是當大民夫妻煤氣中毒后,街坊四鄰全部跑去幫忙照顧孩子、端酸菜湯來給大民解煤氣毒。大雜院的空間也意味著個人空間成為一種奢侈的渴望。鄰居古大媽經常在張家門外偷聽﹔弟弟結婚后,大民夫妻倆必須和自己的弟弟、弟媳同住一間屋子裡,因為無法忍受兩對夫妻在一個屋檐下的尷尬生活,張大民在院中為自己搭建了一間小屋,而院中那棵古老的大樹就被包圍在了這間小屋中。胡同的秩序也讓住在其中的人保持著和諧的街坊關系,體現著北京人講究分寸和適度的文化心理特點,北京人被胡同所塑造出來的調侃精神、安穩的生活態度以及對生活的熱情,在電視劇的胡同景象中被展現地淋漓盡致。以胡同文化為縮影,通過這些京味兒電視劇所為我們呈現的空間鏡像,中庸、和諧、安穩的胡同文化也在受眾的腦海中暈染開來。

轉型時期的北京,象征著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樓、舞廳已經開始慢慢出現,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舊城改造,讓胡同、四合院這樣的景觀逐步消失,在《皇城根兒》中,許晴和王志文所演的角色經常出入舞廳這樣的場所﹔《京都紀事》一開頭便是一座座高樓映現眼帘,劇中主角的父親的職業是建筑設計師﹔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最后,胡同即將被拆遷,大民一家分到了一個兩居室的樓房。應當說,電視劇所呈現出來的是這樣一種景觀:一方面,這時候的舞廳、高樓都還是作為新生事物存在,胡同、四合院才是這個時代北京人的生活場所,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胡同和四合院作為一種逼仄空間,既是被懷念的,又是被鄙夷的。“胡同景觀”和“胡同文化”在這些京味兒電視劇中逐步淡出,一個多重空間的並置的北京,在電視劇對新市民生活的觀照和對老北京文化的懷念中被逐步呈現出來。

三、酒吧、咖啡館和商業街:消費文化中被建構的現代烏托邦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的轉型

列斐伏爾認為,“城市是全球空間的脈絡背景, 生產關系通過它在人們的日常經歷中得以再生產, 全球化是這個時代空間發展的總體背景。新的城市魔力圈的興起也典型地體現了全球化的空間實踐, 作為全球流動空間的象征性標志, 金融街、高科技開發區等新的城市功能區,構成了城市空間重構過程之中的再現空間”。進入新世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逐漸轉型為一個以消費文化為主流的商業社會,城市經濟的發達和文化的開放融合,讓越來越多的城市人不再滿足於基本的生存需要,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娛樂和享受,消費文化刺激著城市人為提高生活的質量和品味而奮斗。作為皇城帝都的北京,其經濟、文化的發展變遷體現在空間景觀的變換上,則是胡同、四合院和大雜院這些老北京空間標志在電視劇中的逐漸淡出,酒吧、咖啡館、摩天高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主要的生活和娛樂空間,北京逐步演變為多重空間的並置。

(二)、新興京味兒電視劇中的北京城市空間的呈現

社會的發展變遷決定了媒介鏡像的發展變化,在新世紀頭十多年的發展中,“80后”日漸成為電視劇中反映的主題,反映北京人或者“北漂族”奮斗的電視劇往往因其所具有的“話題性”、“”調侃性及其所呈現的時尚都市生活再一次成為收視熱點。尤其是以2007年趙寶剛的電視劇《奮斗》為代表,這部以反映80后北京青年的生活、情感、事業、青春為主題的電視劇,開啟了反映80后話題的京味兒都市劇的繁榮時代。《奮斗》在體現北京地域文化的同時,“幾乎全景式地展現了新北京的地標:世貿天階的LED 大屏幕、西單步行街、工體酒吧、建外SOHO、北京西站、王府井步行街等”。【5】《奮斗》之后,《我的青春誰做主》(2009)、《家的n次方》(2011)、《北京愛情故事》(2011)、《北京青年》(2012)等新興京味兒電視劇,在反映北京文化、北京精神的同時,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現代的時尚北京,酒吧、咖啡館、商業街這些空間成為電視劇中常見的場景,代替胡同和四合院,為觀眾建構了新的關於北京的想象,而老北京的標記就在觀眾的念叨中被遺忘了。

如果說酒吧在90年代的電視劇中還是作為一種新奇事物為觀眾唏噓不已,在進入新世紀的十年多時間裡,隨著消費文化的發展,酒吧早已經融入80后年輕人的生活。在《奮斗》、《北京青年》、《北京愛情故事》和《家的n次方》中,酒吧作為敘事場景頻繁出現,《奮斗》中陸濤、華子、向南等人經常在酒吧或台球室裡聊天玩樂﹔《家的n次方》中,女主角齊齊在酒吧做一名調酒師,大量的鏡頭是取自酒吧,酒吧的時尚與不羈也反襯著劇中人物的性格﹔《北京青年》中,唐嬌是個酒吧妹,自小泡在酒吧中長大的何北的理想就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酒吧,劇中幾位主角曾一起開了一個“青春酒吧”﹔《北京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林夏自己有一份雜志編輯的工作,但是工作之余也常常去酒吧駐唱,不為金錢,隻為消遣。作為80后聚會、聊天、娛樂乃至發泄情緒的場所,酒吧是現代年輕人為青春駐唱的舞台,也成為都市劇中不可或缺的場景。

同酒吧一道,取代了胡同、四合院的又一空間場景是咖啡館。盡管80后一代並不屬於主流消費人群,然而在消費文化上卻具有前衛性、超時性,不論是在電視劇《奮斗》、《北京青年》,還是《我的青春誰做主》中,咖啡館常常被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替代了90年代卡拉OK的新潮和大雜院內的貧瘠,演繹著現代北京人的時尚和小資。此外,在這批京味都市劇中常常出現的場景還有台球室、藝術館、世貿天階、新光天地、王府井步行街以及遍布城市上空的霓虹閃爍等等。《北京愛情故事》的主題曲是汪峰的《北京,北京》,其中的歌詞就是北京這座城市空間的一筆縮寫:“當我走在這裡的每一條街道,我的心似乎從來都不能平靜,除了發動機的轟鳴和電器之音……咖啡館與廣場有三個街區,就像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酒吧、咖啡館、商業街這些意向象征著時尚和小資的生活,是消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碼,展現了北京20年來向著商業社會的發展變遷。

(三)、電視劇與城市的互構:新時期作為想象烏托邦的北京

作為城市的一面鏡子,電視劇和城市是互構的,電視劇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既是城市的組成部分,呈現著城市的發展變遷,也建構著受眾關於城市的想象,在現代社會具有獨特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建構功能。這一批新興的京味兒電視劇通過酒吧、咖啡館、商業街、摩天高樓這些新的空間符碼,呈現了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北京城市景觀,也為我們建構了一座想象的烏托邦。福柯認為, 烏托邦的精神及意義的來源有賴於通過創造認識主體對現實社會的鏡像的反思而達到對社會的新認識,異質空間的認識論價值是對被媒體神聖化了的地域空間的象征符的解構。京味兒電視劇在現代為受眾建構的這個烏托邦是建立在北京城市的商業化、都市化之上,但是它更多的是存在於精神層面之中。在《奮斗》中,陸濤等人在一個廢棄的工廠裡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心碎烏托邦”,在這個烏托邦中,充滿了青春和夢想的氣息。在酒吧、咖啡館、SOHO空間裡,當下的京味兒電視劇正在逐步解構90年代的京味兒電視劇賦予我們的關於北京的想象,並為我們建構了一個新的富有青春氣息和夢想色彩的北京。通過把北京想象成這樣一個烏托邦,把自己想象成這個烏托邦中的一員,生活在北京的追夢者在這裡獲得了一種自我認同,同時大量的“城外人”被吸引著,渴望一同到這個充滿想象的烏托邦中構筑夢想。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