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間在京味兒電視劇中的演變【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間在京味兒電視劇中的演變【3】

張蕊

2012年12月05日16:3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商業空間在電視劇中對人際交往的重構

新興京味兒電視劇中呈現的酒吧、咖啡館、商業街等符碼充滿了濃厚的商業氣息,作為社會容器的新的城市空間,這些時尚的商業空間重構著人的價值觀念和人際交往。在趙寶剛的《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三部曲中,個人空間的重獲讓80后人在人際交往中變得獨立、自我,有著強烈的個人意識和金錢觀念,重視個性自由和解放,並且不再滿足於安穩的生活狀態,“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的最顯著表現是“80”后女性在精神、經濟、行為上的全面獨立。她們不但堅持自己養活自己,還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6】空間上的距離也使80后人的親情觀念相比“張大民”一代人要相對淡薄,80后人不再背負沉重的家庭責任,也不再存有鄰裡街坊的概念,而更加看重社會關系,重視自身對生活的體驗,並對個人空間有著絕對的要求。比如《奮斗》中的陸濤認為“生活是自己的”,拒絕父親徐志森對自己人生的操縱,《我的青春誰做主》中的霹靂瞞著自己拒絕母親為自己安排好的“劍橋夢”,按照自己的興趣開了一家餐廳,《北京青年》中的主角甚至選擇通過“重走青春”的方式去體驗生活。應當說,在酒吧氤氳的氣氛中,都市人的獨立張揚在酒杯中打轉,在咖啡館的寧靜雅致中,都市人追尋的小資情調在相對安靜的空間被如期演奏,在充斥著購物欲望的商業街頭,一群群北京青年被化身為自由時尚的代名詞﹔也是在SOHO一族的自我空間中,人與人之間早已由胡同鄰裡間的調侃問候轉變為淡漠自我,如同列斐伏爾所認為的:現代城市則是陌生人的世界, 人與人互不相識、互不相知, 鄉村的寧靜平和為都市的喧囂騷動所取代。

四、從“胡同北京”到“酒吧北京”: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的沖突在電視劇中的折射

2011年12月,位於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故居在未經新的文物保護部門報批的情況下被基本拆除。經東城區文化委員會調查,去年12月中旬開發單位是在未經報批的情況下,違法拆除舊居建筑的。

京味兒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北京城市空間的變化,折射出了在經濟建設中,城市的發展變遷,以及老北京的文化和記憶被新景觀代替的軌跡。當下的北京青年早已擺脫了自己的父輩曾承受的物質上的困擾,他們也不再熱衷於遛鳥、養鴿子,他們在消費文化的刺激下賺錢和消費,享受生活和揮洒青春。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新與舊、城市化建設與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但是同時也是狹窄、擁擠、逼仄空間的代名詞,胡同和四合院落后於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在街道擴展、舊房拆遷、城市建設之中,胡同、四合院無可奈何地沒落了,酒吧、咖啡館、商業街等商業社會的產物構建著一個全新的北京,文化傳承被讓位於城市化建設。一個商業的北京在發展,一個文化的北京在斷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結尾,張大民所在的胡同正在進行拆遷,在妻子和母親去看分到的三居室新房的時候,張大民卻把胡同裡的舊房子又修葺了一番,鄰居問“就要拆了,還修它干嘛?”張大民說“以后真要拆了,看不到了,還真有點舍不得”。

現在的胡同更多的是作為一座座北京文化的博物館、外地游客的游覽地以及老北京人的記憶存在著了。作家王小波曾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部歷史有一半寫在故紙上,還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歷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城市建筑所構建的空間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從這一點來說,在為“從胡同和四合院到酒吧、咖啡館”的這種發展狂歡的同時,也該為文化的沒落有一些反思。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寫道: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結論:作為大眾傳播有力手段之一的電視劇,是它所述說的城市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中,一座城市的空間符碼被呈現著,也被建構著。京味兒電視劇以北京為敘事載體,在述說著北京故事的同時,首先為我們呈現和想象著北京的城市空間。將90年代至今的京味兒電視劇進行縱向比較,我們看到,北京從以胡同作為城市的脈絡,到成為多重空間的並置,再到電視劇中鱗次櫛比的摩天高樓幾乎完全替代了我們關於胡同和四合院的記憶,從胡同、四合院、酒吧、咖啡館、SOHO空間等不同空間符碼的展現中,我們看到北京在經濟、社會、文化上的發展變遷﹔其次,這面“鏡子”也建構了我們對於北京的想象,90年代的京味兒電視劇更傾向於呈現北京市民階層的生活,在場景的選擇上會選擇更具有生活氣息的胡同和四合院,當下的京味兒電視劇則更傾向於表現80后的青春故事和追夢之旅,在空間選擇上會有意選用酒吧、咖啡館這樣能夠凸顯個性的地方,所以電視劇也從90年代對“胡同景觀”的塑造逐步過渡為對一座“想象烏托邦”的建構。

在電視劇對北京的建構之外,空間本身也不是空洞、靜止的,空間蘊含著一定的意義,並對城市、社會和人際交往進行著規劃。從90年代至今,隨著北京由電視劇中的“胡同北京”到“酒吧北京”的轉變,90年代被逼仄的胡同空間所規劃的人際關系,在酒吧、咖啡館等新的城市空間中得以重構,電視劇不再去描述胡同中安穩和諧的街坊關系,轉而去彰顯消費文化主導下80后人的獨立,在80后人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也投射出人情關系較之20年前的淡漠,咖啡館和高樓內的私密空間,亦讓20年前胡同中的老北京對個人空間的夢想成為現實。

最后,在這20年的時間中,在電視劇對城市空間的呈現和城市空間對社會與人的規劃中,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的沖突被暗示——胡同、四合院無可奈何地沒落了,酒吧、咖啡館、SOHO空間、商業街等商業社會的產物構建起了一個全新的北京。(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11級研究生)

注釋:

【1】王海洲. 視點及其文化意義:當代中國城市電影研究 [J].理論探討,2005( 2):31-37

【2】都市劇,“北京”成了最紅明星[N].華商報,2012年8月26日

【3】王黨飛 , 李登葉.媒介的“鏡像理論”分析[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5)

【4】楊旦修.媒介、受眾、鏡像:電視劇迷的成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9(10)下120-123

【5】李 洋.從《奮斗》與《蝸居》看電視劇的地域流派.青年記者,2010(2)

【6】朱瑤. 電視劇《奮斗》對“80后”精神的闡釋.青年記者,2009(4):29-30

參考文獻:

【1】王黨飛,李登葉.媒介的“鏡像理論”分析[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5)

【2】崔露什. 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J]. 社會科學論壇,2009(2)下:136-139

【3】張一兵. 拉康鏡像理論的哲學本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l0):36-38

【4】馬嘯.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列斐伏爾烏托邦思想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0)

【5】楊有慶,范建剛. 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及其影響[J].甘肅高師學報,2011(6)

【6】吳 寧. 列斐伏爾的城市空間社會學理論及其中國意義[J]. 社會,2008(2)

【7】邵培仁, 潘祥輝. 論媒介地理學的發展歷程與學科建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1)

【8】張武江,王玉瑋. 當代電視劇中的都市意象與文化本質[J].當代文壇,2007(5):159-160

【9】王利麗,劉爽.電視劇中的北京空間與文化意義[J]. Chinese Television,2011

【10】吉 平,王 鋒. 中國地域流派電視劇發展現狀探究[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3) 59-62

【11】方簫. 我國地域文化視域中的電視劇研究[J].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1(9)

【12】杜劍峰.論北京影像文化空間的構成[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7(6):11-15

【13】孫旭,吳?.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形象傳播研究: 回顧與前瞻[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1)

【14】石磊.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1)

【15】溫婷.近年來我國城市文化研究述評[J].瓊州學院學報,2009(6)

【16】陳相霞.電視影像中的城市形象建構[J].傳媒觀察,2012(2):54-55

【17】王大勇,王軍. 2008 年奧運會對北京城市形象與景觀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7(8)

【18】馬強. 圖像媒介與地域文化空間形象的建構——以網絡媒體圖片有關“內蒙古”的地域形象分析為例[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9)

【19】孟固. 北京電視劇發展概述[J].北京社會科學,2002(4)

【20】鄧麗.注釋影像•城市•工業———光影世界中的城市形象建構[J]. 藝術廣角:175-176

【21】楊寧.城市、空間與人——楊德昌電影中的台北城市形象[J].當代電影,2007(6):106-109

【22】張元歡.趙寶剛電視劇中的烏托邦——趙寶剛電視劇話題話現象分析[J]. Chinese Television,2011:90-92

【23】高博. 大社會.大變動.小人物-——從《貧嘴張大民的幸祖生活》看中國杜會轉型[J].電影評介

【24】朱麗萍. 塵世中的精神堅守——評《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J].作家雜志,2008(3)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