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機事件傳播的主要特征與應對研究【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重大危機事件傳播的主要特征與應對研究【2】

明安香

2012年12月06日14:2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一、重大危機事件和“危機信息渴求”綜合征

從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瞬間起,特別是與公眾生命攸關、利害攸關的重大危機事件爆發后,公眾出於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突然性、事件發生發展及其最終危害的不可知性,以及自身生命財產受到的嚴重威脅性,對危機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時間必然會達到空前高度,即呈現出“危機信息渴求”綜合征特征。

筆者認為:“危機信息渴求”綜合征突出表現為三大特性:

一是對於獲知重大危機信息的迫不及待性(及時性)。渴望知道有關重大危機事件的信息越早越好,渴望及早知道重大危機事件是何時發生的、何地發生的、如何發生的、危害有多大、會如何發展、個人和家庭應該如何採取緊急應對和防范措施,等等,以便及早做到心中有數、有所防范,盡量減少自身生命財產可能受到的威脅和損失,開展自防自救。

二是對於獲知重大危機事件信息的如飢似渴性(充分性)。渴望知道有關重大危機事件的信息越多越好、越充分越好、越全面越好,渴望知道政府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這些措施是否到位、得力、及時,等等,以便做到安心、放心、齊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開展抗災救災和互幫互救。

三是對於獲知重大危機信息的慌不擇食性(盲目性)。在上述兩種心理的驅使下,如果官方和涉事單位關於重大危機事件的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不權威,有的公眾就會出於恐慌、憂慮和自保需要而四處尋求相關的危機信息、盲目相信某些危機信息,以求自我安慰和自我保護,就像落水者拼命尋找救命稻草、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死死不放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在重大危機事件的爆發初期階段,如果官方有關危機的信息傳播不及時、不充分,人們出於危機自保的本能,就可能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四處打聽,從而出現小道消息滿天飛、謠言不脛而走的恐慌局面。這時,危機事件的“酵母”就產生了,危機事件就發酵了。

二、重大危機事件的“酵母效應”理論

為此,筆者提出了危機處理的“酵母效應”理論: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中,公眾對危機事件的信息需求極為迫切、極為渴求。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和大眾媒體如果對於公眾的這種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充分性處置不當,就有可能使之演變成為公共危機事件的“酵母”,使公共危機事件的危害不但得不到妥善解決,反而會蔓延和惡化。這就是公共危機事件的“酵母效應”。警惕和防止公共危機事件中公眾信息需求的“酵母效應”,是危機傳播管理的首要任務。[4]

影響危機事件“酵母效應”的主要因素是重大危機事件與公眾的相關程度和危機信息的披露程度。

重大危機事件與公眾的相關程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層次:

一是重大危機事件與公眾的生命攸關程度,即直接關系到公眾的生死存亡和生命財產安全的程度。如2003年冬春之交爆發的“非典”事件,即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問題﹔四川汶川大地震,即直接關系到我國西南廣大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和全國社會穩定的問題。此時,公眾對於危機事件信息的需求最迫切、最渴求。以下依次減弱。

二是重大危機事件與公眾的利害攸關程度,即雖然不直接關系到公眾的生死存亡和生命財產安全問題,卻關系到公眾的重大利害關系問題,如金融危機、市場危機、大面積突發停電停水等。

三是重大危機事件與公眾的遠近攸關程度,即重大危機事件發生的中心和重大危機事件的核心問題與公眾在地理上和心理上越接近,公眾對於危機事件信息的需求就越迫切、越渴求﹔反之,則相對減弱。汶川大地震,與中國公眾在地理上和心理上是最接近的,當然是中國公眾最關注的﹔但是,即使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地質學家也擔心會引起西太平洋沿岸的地震,因此他們也會密切關注相關重大危機信息的發布,隻不過關注的程度不同。

四是重大危機事件與公眾的興趣攸關程度,即重大危機事件雖然與許多公眾沒有直接的生命攸關、利害攸關關系,但是由於突發事件的性質重大或極其重大,仍會引起這些公眾的極大興趣和關注,他們希望從重大危機事件信息的披露過程中,同步知道危機事件是如何發生、發展、解決的,從中能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應該向危機事件受害者做出何種反應等。2001年美國發生的“9•11”事件,雖然與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大多數公眾的生命、利害直接關系不大,在地理和心理上也相距較遠,但是由於這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而且是首次發生在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事件,他們還是抱有極大興趣和相當關注的,他們對於這一重大危機事件相關信息的需求也是迫切、渴求的。

因此,從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瞬間起,特別是與公眾有直接生命攸關、利害攸關關系的重大危機事件爆發后,公眾出於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突然性、事件發生發展和危害的不可知性,以及自身生命財產受到的嚴重威脅性,對危機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必然達到空前高度。此時如果關於重大危機事件的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不權威,危機“酵母”(各種流言和謠言)就會應運而生。此時,“酵母”(謠言、恐慌等)“發酵”(傳播)的速度快慢、數量多少和范圍大小等,完全取決於危機信息公開披露的權威程度、及時程度和充分程度。

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均証明,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中,危機信息公開披露得越及時、越權威、越真實(准確)、越充分,危機“酵母”(謠言、恐慌等)“發酵”(傳播)的速度就越慢、影響就越小、范圍就越小,危機的“酵母效應”就越小甚至歸於零﹔反之,其“發酵”(傳播)的速度就越快、范圍就越大、影響就越大,危機的“酵母效應”就越惡劣。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初期階段,尤其要嚴格防止危機的“酵母效應”。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