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的階段分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1期

“選”與“秀”的成敗——

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的階段分析

孔龍

2013年03月27日13:20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同樣是以音樂為主題的真人秀節目,《超級女聲》和《中國好聲音》兩者都包含著“選”與“秀”的成分,絕非其宣稱的是“一場集體的真人秀”而非選秀。隻不過兩者的“選”與“秀”的所佔得比重不同,意義也不同。這一點上的區別不僅影響到了節目內容的錄制過程,也是分別決定兩者節目成敗的關鍵。

《超級女聲》成於“選”的過程

從比賽階段上來講,以最火的05年李宇春那一屆為例,當時的《超級女聲》大致分為唱區海選、復選、晉級賽以及全國賽四個階段,節目戰線可以說拉得很長,每一個階段都是后一個階段的“選”的過程,簡而觀之,全國總決賽甚至冠軍產生之前的所有階段都可以視為“選”的過程。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超級女聲》的節目本質上是一個不斷遴選、不斷淘汰的過程,而其真正成功的原因也在於這個過程,而非選手們到底秀了什麼、秀得怎麼樣。將這個漫長的“選”的過程變得精彩多變、引人入勝,才是《超級女聲》成功的最大關鍵。

而其加工這個過程的最主要方式,便是賦予其接連不斷的故事和話題,讓它變得跌宕起伏、有聲有色。幾乎每一個稍有特色的選手都會被節目組選取,挖掘甚至制造出故事點、炒作點。而最終李宇春為何奪冠,與其說在於她的歌聲或表演,不如說在於她身上反映出的一個相對最大的話題點,中性氣質。

除此之外,觀眾其實對誰奪冠軍,並不沒有那麼在意。或者說,他們在意的不是李宇春奪冠,還是周筆暢奪冠,而是自己投票支持的人,自己下了大血本和心力支持的人,是否成為了最終的贏家。選手們在舞台上比拼,觀眾們在舞台下較量,選手的命運與我有何干,后者其實才是為大家所在意的本質。

這便涉及到《超級女聲》“選”的另一個維度了,即觀眾參與選拔過程。短信平台、大眾評審等等這些方式,都給予觀眾一個看似切實的行使投票權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收獲了愉快的觀看體驗,投射了自己一夜成名的欲望,更通過參與到評選過程中,獲得了通過行使投票權決定他人命運的自我滿足。

而《超級女聲》表面上理應屬於“選”的部分,則恰恰是成為了“秀”的環節。風格迥異的各種評委嘉賓,看似是在評選點評,而事實上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夸大其辭,而這些正是觀眾所喜歡的。即便其中錯誤的專業見解、有失公允的毒舌評論,也都成為了大家口誅筆伐的題材、茶余飯后的談資。再看節目中表面上最應屬於“秀”的部分,選手歌曲的演唱,則完全還不到應有的級別。將其與《中國好聲音》一比較,便輕鬆見分曉了。《超級女聲》歸根結底是一個因“選”而火的節目,其中存在著“選”與“秀”的錯位。

《中國好聲音》精“選”與實“秀”

《中國好聲音》中同樣存在“選”與“秀”的錯位,但這兩部分的特點則恰恰與《超級女聲》形成了或正、或反的對應。“選”的過程濃縮卻精華,“秀”的過程實在也專業。

《中國好聲音》節目組將其分為了“導師盲選”、“導師抉擇”、“導師對戰”、“年度盛典”四個階段。節目一開播,便進入了“導師盲選”階段,而之后的三個階段,其實都可以視為直接跳躍至了對應《超級女聲》的全國賽階段。而在《超級女聲》中佔重頭戲的分區海選、晉級這些過程,則通通從節目中被省略掉了,雖然這並不意味著節目組就不需要完成這類工作。如此的設置最直接的結果,便是“選”的過程被大大壓縮,“秀”的比重勢必相對提升,整個真人秀的過程也變得緊湊起來。

不過,比重的壓縮並不意味著質量的下降,甚至可以說《中國好聲音》裡“選”的部分更為精彩,是濃縮的精華。最具代表性的盲選階段,四個導師,四把轉椅,“有沒有嘉賓會轉過來”,“什麼時候會轉過來”,“最后有幾個嘉賓會轉過來”,這一連串的疑問,相當於四顆隨時都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伴隨著選手的整個演唱過程,觀眾的整個觀看過程。這樣的評選方式與以往相比,大大提升了節目的懸念感,而最終懸念揭開的方式,還是通過極富噱頭、具有另類儀式感的轉椅子的方式呈現的。可以說,懸念、意外、沖擊貫穿著導師評選的過程,讓其變得極富娛樂感。

除此之外,在導師選擇之后,節目又加入了選手反向選擇導師的環節。這一嘗試又為《中國好聲音》“選”的部分增添了一個亮點。而究其原因,這一部分的成功便不再源於編排設計之上了,而是勝在某種象征意義的把握上。節目中,這反選的變現形式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通過對選手的特寫,讓其自己說出自己的選擇,往往還插播一段廣告。說實話,如此設置毫無新意,甚至讓人生厭。但是,這種權力的反轉,意味著草根學員在對精英導師作選擇,地位、權力瞬間轉換,放佛形成了所謂的“逆襲”。這下便又戳中了大眾的要害,迎合了他們的需求了。這一點上的成功模式與《超級女聲》中的短信投票的成功如出一轍。在虛幻和臆想中,滿足了觀眾的某種政治、權力、地位的訴求,節目組收獲鈔票,觀眾收獲滿足。

“選”的比重雖被壓縮卻不失精彩,《中國好聲音》的“秀”的部分則同樣出色。顧名思義,中國“好聲音”,其重點便在聲音之上。而比賽中對選手的考核指標,評委的評語考量,雖不是始終聚焦音樂,卻也是大致不偏離音樂的。

將《超級女聲》與之比較,其實可以容易的感受到,音樂性之於各自節目的地位。如果說《超級女聲》是一場主持人、評委、選手的一場唱唱跳跳、東拉西扯的娛樂秀的話,《中國好聲音》確實算得上一場水准不低的小型演唱會。如果說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音樂類選秀節目,大多是以唱歌比賽為噱頭,音樂在節目中所佔比重很小的話,其實也並不為過。而《中國好聲音》則相對來說更注重音樂本身,這一點事實上也是被觀眾所基本接受的。它自己打上“專業音樂評論節目”的標簽,號稱注重音樂的質量,發現中國的好聲音,並沒有招致很多的非議,沒有被罵不自量力,挂羊頭賣狗肉。

《中國好聲音》為了保証音樂質量,節目組其實對涉及到音樂方面的各個環節都做了嚴格有效的把關。好聲音的基礎,評委和歌者的演唱質量確實相對較高。此外,主持人的地位和時間被大大壓縮,更為低調。主持人華少甚至不在側台位置,直接離開了主演播室,以往主持人滔滔不絕的調侃不見了蹤影。在一個小時的節目中,大部分時間都是選手的演唱表演,以及評委與選手的交流。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中國好聲音》為了保証音樂品質,在硬件配置上也是下了血本的。節目組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樂隊質量、舞台音響技術、現場錄制等方面的提高上。據悉,《中國好聲音》節目全程都採取的是現場演奏的方式。為此,節目組在國內尋找頂尖的現場樂隊,選定了由劉卓和零點樂隊的王笑冬領銜的樂隊作為節目的現場演奏樂隊,這支樂隊專給中國一線歌星伴奏制作。節目組還專門聘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作為節目的音響總監,聘請了王菲專輯的錄音師李軍來負責錄音、現場錄音則採取了34個音軌來記錄,全部16個機位,總共錄像1000多分鐘,剪輯成90分鐘播出帶……這些技術上的嚴格把關,在以往任何一檔中國真人秀節目中都是看不到的。

《中國好聲音》在音效方面和舞美的投入各佔50%的比重。而現在許多選秀和綜藝節目,約80%的費用則是花在舞台燈光等方面,20%的費用花在音效方面,從這一方面,也可以看見節目組對音效技術方面的重視。以吳莫愁的成名曲《Price Tag》為例,其在《好聲音》成名后,受邀參加央視一套《夢想合唱團》,並在該節目中再度演繹了這首歌。我們不難發現,在《夢想合唱團》的錄制現場,音響師將低音區調得過重,雖然這樣現場效果很好,地面甚至會產生共振,觀眾容易與台上形成互動,但是音響線接出來的音樂確實單薄甚至是殘缺的。通過比較,不難看出《好聲音》團隊對於音樂品質的精雕細琢,是走在同行業前面的。

總之,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選”與“秀”的呈現,兩者的地位,兩者發揮的作用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和轉變。而無論兩個節目有著對哪一部分的側重,對節目模式的扎實創新,對節目品質的精益求精,對電視觀眾的朴素誠意,絕對是讓一個節目獲得長久生命力的必需。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