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十年回顧--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1期

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

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十年回顧

孫寶國

2013年03月27日13:29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2月25-30日,中央電視台、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公司、吉林電視台聯合出品的24集農村題材電視連續劇《我的土地我的家》,以4集連播的形式登陸央視八套晚間黃金檔,收視率一路上揚,並以2.09點的高收視率創2012年央視八套晚間黃金檔電視劇年度收視第三名的佳績。而除了《我的土地我的家》以外,自2002年以來,吉林省還有《劉老根》、《希望的田野》、《美麗的田野》、《永遠的田野》、《聖水湖畔》、《都市外鄉人》、《插樹嶺》、《靜靜的白樺林》、《陽光路上》等9部農村題材電視劇相繼在央視一套和八套黃金時間播出,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吉林省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於其在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上強烈的文化自覺。

一、自覺弘揚主旋律

電視劇是特殊的精神文化產品,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必須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電視劇創作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原則,是電視劇創作的靈魂。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創作出更好更多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已成為全國電視劇創作總體布局的應有之義。為此,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譬如加大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黃金時段播出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力度等。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自2002年以來,吉林省一直把農村現實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作為創作生產的主要類型之一,自覺依托政策導向,進而贏得市場份額。一般來說,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大都反映了新時期東北人敢想敢干、窮則思變、引領時代潮流的精神面貌。譬如,《我的土地我的家》就以農民張老存等幾家的恩恩怨怨、喜怒哀樂的糾葛為敘事主線,以24集的較短篇幅將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后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我國農村發展所經歷的諸多歷史事件,種糧狀元、賣糧難、多種經營、科技種田、農民工進城、村委會直選、取消農業稅、種糧補貼、新型合作經濟等等納入故事流程,正面反映了改革開放給農業、農村和農民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電視劇作品。

二、自覺堅持“三貼近”

弘揚主旋律是我們國家的一貫方針,但是主旋律電視劇一定要看好。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自覺堅持“三貼近”。回顧吉林省創作生產的絕大多數農村題材電視劇作品,都能根植東北黑土地,特別注意突出東北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以更好地貼近東北農村實際、貼近東北農村生活、貼近東北農村群眾。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主題選擇的“三貼近”。譬如,《希望的田野》反映了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性﹔《聖水湖畔》把科技興農的新觀念形象生動地詮釋給觀眾﹔《美麗的田野》講述一個村委會主任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都市外鄉人》描寫了農村知識分子進城打工創業的歷程﹔《靜靜的白樺林》關注的是農村的大病統籌和醫療改革﹔《永遠的田野》全景式反映了中國農民環保意識的覺醒、《陽光路上》藝術地表現了農村新農合組織的發展之路﹔《我的土地我的家》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樣一個視角上重新發掘當代中國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等等。

二是敘事策略的“三貼近”。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大都以黨和國家關於“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基點,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民群眾,著力表現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現代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新型人際關系。譬如,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從農村中發生的家長裡短等一件件平凡而典型的小事入手,經過編劇、導演的巧妙編織和演員的生動詮釋,從而全面、真實、生動地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全國特別是廣大農民響應黨的號召,擁護黨的政策,艱苦奮斗,發展農村經濟,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時代主題。導演楊晶在《我的土地我的家》導演闡述中所說的:“對收視群體的關照也是我們創作上的重點部分。演員魅力、角色魅力、戲劇化程度等諸多方面因素決定著這部片子的可看性。”事實証明,這種創作思路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是人物塑造的“三貼近”。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很多農民的形象與過去文藝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說都是新型農民,他們追求的是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工農差別,是一批鮮活生動的新形象。《希望的田野》中的徐大地、《美麗的田野》的田野、《聖水湖畔》中的馬蓮、《插樹嶺》中的楊葉青、《靜靜的白樺林》中的喬楠、《永遠的田野》中的黃榆、《陽光路上》中的柳春香、《我的土地我的家》中的張二糧……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從裡到外散發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在《我的土地我的家》中,張二糧有一句經典台詞:“我不僅要當農民,還要當一個最棒的農民。”的確,有別於父輩隻知道耕作的張二糧,想的更多的是怎樣帶領村裡人致富,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的巨大變化,都濃縮成張二糧為村民所做的一切。

三、自覺尋找“結合點”

主旋律反映了主流意識形態,“三貼近”體現了大眾審美趣味。主旋律和“三貼近”如何完美結合起來、主流意識形態和大眾審美趣味如何實現無縫鏈接,是農村題材電視劇能否最終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性統一”的重要一環。2002年以來的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都大能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遵循藝術規律,深入農村生活挖掘創作素材,腳踏實地進行藝術創作,自覺尋找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審美趣味的結合點:

一是從自然環境方面探索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審美趣味的結合點。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所選取的拍攝外景地,大都是極富東北區域特色的著名景點和景觀。譬如,《聖水湖畔》選的是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查干湖旅游度假區﹔《靜靜的白樺林》選的是吉林省樺甸市境內的紅石國家森林公園﹔《永遠的田野》和《我的土地我的家》選取的都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境內的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具東北地域特色的土地、海子、蘆葦、庄稼成為該劇的重要元素。

二是從文化習俗方面探索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審美趣味的結合點。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融合了大量的東北民間戲曲、音樂、絕活,如二人轉、東北大秧歌以及蒙古族歌舞表演、滿蒙風格的配樂等,將東北文化巧妙地與劇情結合起來,讓觀眾在欣賞電視劇的同時,對東北的戲曲文化、音樂文化、飲食文化、禮俗文化等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達到潛移默化地傳承和弘揚東北文化的目的。

三是從語言風格方面探索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審美趣味的結合點。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表現語言大體上是喜劇風格的東北方言。作為東北文化的一大特色,東北方言生動,形象,火爆,朴實,俏皮,極具親和力。比如,《聖水湖畔》大量使用了質朴風趣的東北方言,如馬蓮在抱怨自己命苦時說:“這趕上橫壟地裡打兔子了,一步一個坎兒,一步一個坎兒!”。作為東北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東北方言形象、幽默,充滿張力和情趣。這使得東北方言突破了東北區域的限制,成為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走向全國的敲門磚。

四、結語

2002年以來,吉林省的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自覺弘揚主旋律、自覺堅持“三貼近”,自覺尋找“結合點”,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以藝術化的影像真實記錄了中國農民,特別是東北農民的心靈史。黨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見長的吉林電視劇創作生產要繼續發揚成績,克服不足,真正實現由現象向品牌的華麗轉身和完美跨越。

( 作者單位:吉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