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翟樹岩和他的春耕報道組 一片赤誠為農民--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追記翟樹岩和他的春耕報道組 一片赤誠為農民

2013年03月27日15:51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台    手機看新聞

春耕大忙之時,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記者翟樹岩、譚老丫、客雯,於2013年3月17日前往四川省宜賓市,投入春耕一線的新聞報道。他們先后深入宜賓市、筠連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二十多個鄉鎮,六十多個旱情嚴重的村庄,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新聞素材。3月21日,在隆昌縣採訪結束之后,三位記者前往另一個受旱嚴重的地區——眉山市,下午4時許,在距離宜賓市20公裡的高速公路上,隨著一聲巨烈的撞擊聲,這支三人春耕走基層報道小組的拍攝停了下來——三位記者所乘坐的採訪車與前方貨車追尾碰撞,導致車前部嚴重變形,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翟樹岩同志頭部受到劇烈撞擊,鮮血迸出,頃刻間染紅了前擋風玻璃,接著被撞擊后的採訪車在高速公路翻滾滑行100多米,在此期間攝像機又撞入翟樹岩的胸部。記者翟樹岩終因傷勢太重不幸犧牲。在營救過程中,他還死死的抱著攝像機,並用手艱難的指著機器的卡,似乎是說裡面還有很多拍攝的素材……

他永遠離開了所熱愛的農業新聞事業,終年58歲。同車的記者譚老丫、客雯受傷。

對於常年奮戰在基層一線的農業新聞記者來說,這原本是一次和平時別無二致的採訪,而這次記者翟樹岩卻永遠留在了春耕一線的報道路上……

一片赤誠為農民

去冬以來,受持續少雨影響,我國多省陸續出現旱情。剛剛完成在河北省邯鄲市春耕走基層拍攝的翟樹岩、客雯,又輾轉趕赴四川省宜賓市,與先期到達的記者譚老丫匯合,報道當地的春耕抗旱。筠連縣地處四川、雲南兩省交界處,群山起伏,此次干旱時間已長達半年,特殊的地理環境讓農民飲水及灌溉全面告急。在從當地農業部門了解情況后,三位記者立即趕往了筠連縣旱情最為嚴重的筠連鎮旗隆村。旗隆村位於大山深處,海拔一千多米,由於極度干旱,村民急於尋找水源,村民連續打了5口井,卻全是廢井。三位記者到達打井現場后,記者翟樹岩火速投入工作,跟蹤拍攝了一位返鄉打井的農民工。在八米深的井下,拍攝這位村民用雙手一點點扒土挖井的現場,一直扛著攝像機的翟樹岩發現,此時小伙子的雙手已滿是泥土和血污。拍完鏡頭他留下了眼淚,緊緊的拉起村民的手。而讓他更加放不下的是日益嚴重的旱情,在那裡他不僅詳細的記錄了農民的抗旱工作,還與村民一同打井,一邊挑著挖井的泥土,一邊喝著苦澀的井水。他骨子裡對農民的感情,是那麼深厚和誠懇。在四川雅安貧困山區的懸崖小學採訪時,他看到貧困孩子生活困難,把身上的全部現金2000多元分成20份,悄悄的放在孩子們的書包裡;在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拍攝艾滋遺孤時,他又是將全部現金1000多元,送給孩子們當回家的路費。他常說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察農民之苦,急農民之所急,問農民之所需,才是一名合格的農業記者。

盡記者之責任

記者的首要天職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界傳遞真實的信息。農業記者的天職就是為億萬農民服務。為了盡可能多地拿到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三位記者不辭辛苦,輾轉多地。5天時間跑了3000多公裡,其中有近1000公裡的山路,走訪了六七十位農戶。為了節省拍攝時間,他們早出晚歸,把所有能利用起來的時間都用來拍攝。累了就在車上睡會兒,晚了就住在村子裡,餓了就吃頓簡單的農家飯。憑借著扎實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老翟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真實而豐富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素材。在筠連縣春風村,老翟他們拍攝了當地是如何利用喀斯特地貌,因地制宜,種植李子樹,為農民創造收益。為了記錄下當地農民抗旱保春耕的現場,老翟他們索性就住在村子裡,與農民一同勞作,一同生活。在隆昌縣,幾萬畝毛竹干枯而死,土一捏就變成碎塊,水塘已經干涸。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干旱現場,老翟他們急在心裡,到底有沒有抗旱的好經驗好辦法。2013年3月21日中午,在完成拍攝后,報道小組在吃飯時得知,在旱情同樣嚴重的眉山市,當地正在靠引水來讓老百姓用上水。老翟他們當即決定,立刻趕往那裡採訪報道。而這一次出發,卻沒抵達目的地。

和同事在一起的時間更長

由於翟樹岩攝像技術精湛,人緣極好,所以日程排得滿滿的,經常是今天剛回來,明天就又要和另外一名同事出去了,和他長期合作的記者雷建功和劉新志回憶,一年中翟樹岩和同事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雷建功粗算了一下,按照出差一百次,每次平均四天來算,隻他們倆朝夕相處就有一年多的時間。他是一名戰士,在新聞戰線奮斗了近四十年的翟樹岩,永遠倒在了採訪的路上。

待同事如手足

翟樹岩、譚老丫、客雯是春耕一線走基層記者的優秀代表。其中,翟樹岩58歲,譚老丫43歲,客雯31歲,老中青三代記者薪火相傳,他們既是採訪一線親密的戰友,也是生活中親如家人的兄弟姐妹。而很多同事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翟樹岩跟大家肝膽相照,古道熱腸,不管是誰,家裡有了什麼事,他都會把他認識的朋友介紹給大家,希望盡最大的力量來幫助.

翟樹岩,生於1955年12月31日,是欄目裡最為年長的記者,同事們親切的稱他翟老師、翟哥。

他是一位師長。做了四十年的電視,他不僅是一名技術精湛的攝像,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一線記者。前三十年他一直在部隊服役,來《聚焦三農》的十年中,他為欄目的發展無私奉獻。無論是地震、泥石流,還是洪水、雨雪冰凍災害,他都身先士卒。十多年來,他和記者雷建功創作的《貴州抗旱自救日記》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評為抗震救災作品一等獎,和記者劉新志創作的《狠剎農村吃喝風》被中央電視台評為二等獎,《坑人的假豆粕》、《私採濫挖何時休》、《沉陷的村庄》、《農牧民的春天》等作品多次獲農業部優秀作品獎,2009年翟樹岩拍攝的內參片《誰為我的學費買單》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批示。欄目中許多新來的記者都是老翟手把手的帶上新聞之路。欄目的一位同事追憶道,“我就是翟老師一手帶出來的”、“每一個鏡頭、語言都是他手把手教我”、“他讓我在攝像機前的出鏡有了信心”。而像這樣的例子在《聚焦三農》舉不勝舉。翟老師——不僅是一個稱呼,更是許多同事對他的尊重和感激。

他又是一位兄長。今年3月,在邯鄲採訪春耕生產時,當地氣溫突降,女記者客雯衣服單薄,老翟把自己的外衣脫下,披在客雯身上,並樂呵呵的說:我是當兵出身,抗凍。時至今日客雯依然忘不了那份來自兄長的溫暖和呵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他還有另一個稱呼:翟哥。他是名副其實的大哥,他永遠把安全留給別人,把責任和危險一人承擔。 在欄目大家都稱他“翟哥”。這兩個字的背后是一份任勞任怨。隻要他在單位,從不挑剔採訪任務的急難險重,他第一句話總是:“行,沒問題,啥時候出發?”。老翟不僅勇挑重擔,而且樂觀積極,他50歲的年紀卻有著20歲的心態。在工作之余,總是講笑話逗大家開心,人緣極好,所有的編導都希望和他一起出差。就在他出事前五分鐘還在微博上給大家發受旱地區一路上的見聞。

他還是一位機智勇敢的記者,拍攝過程中還善於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記者解決難題,讓你做事更加省心,記者上官王強2009年在福建調查一起農民土地被侵佔一事時,農民反映有1000多畝土地被佔,而當地政府說隻有不到400畝土地被征用,並拿出相關的正式批文,正當記者一籌莫展之際,老翟利用一個空隙悄悄從隔壁辦公室拍攝到一份政府紀要文件,從而確認地方政府少批多佔的非法佔地事實,他這種機警的工作作風在做調查類節目時經常出現。

總說把機會留給新同事

“我們關系特別好,翟老師是我的老師,”一位同事說,自己是翟樹岩一手帶出來的,“每一個鏡頭、語言都是手把手教我。”軍人出身的他喜愛軍事,總是扛著攝像機,“他還總說把機會留給新同事。” 接近六旬的翟樹岩依然是攝像機不離手,網絡上最新一期翟樹岩拍攝的節目是《珠三角缺工啟示》,就在4天前。翟樹岩平時有句口頭禪,“這輩子第一愛電視,第二愛汽車,第三才是老婆孩子。”事實上,翟樹岩非常疼愛家人,外出採訪幾乎天天給家裡打電話,經常會給妻子女兒帶回來一些小禮物。翟樹岩每天都樂呵呵的,似乎沒有任何煩惱。他常跟周圍的人開玩笑,“別叫我老頭。”翟樹岩心腸也很軟,一次女兒救父被燒傷的採訪,他一邊拍攝一邊流淚。

十年來,老翟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神州各地。無論是天山腳下,還是青藏高原,無論是東部沿海還是西部邊陲,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是一名戰士,他說過,攝像機是他的槍,他要用槍打好一個又一個勝仗。

噩耗傳來,所有的同事和親朋好友都痛徹心扉,悲慟入髓。縱有萬般不舍,卻無法換回這個曾經拍攝過無數好新聞的優秀記者,這個曾經與我們並肩奮戰的良師益友,這個心懷熱忱、追逐理想的好人。唯有繼續拿起我們手中的攝像機,到廣闊的農村中去捕捉並記錄下更多的新聞素材,扛起記者的擔當與責任,為農民發聲,為農民代言。

斯人已逝,但我們的農業新聞事業卻不會就此停止。還在治療中的譚老丫和客雯兩位記者說,他們一定要以最快的時間,把這期四川抗旱的節目制作播出,要給已經走了的老翟一個告慰,也給干旱中企盼的農民一個交代。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