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期

論新媒體時代話語引導能力的創新【3】

吳震

2014年01月29日13:43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強化傳播滲透力

首先,要優化媒體結構,提升整體傳播實力。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4.2億,網絡化生存已成為常態,互聯網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第四媒體”。應把進一步加強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建設作為優化媒體結構的重點,繼續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並依托重點新聞網站抓好傳播新業態、新手段、新技術、新渠道的開發與運用,抓好傳播引導形式的創新與升級,尤其要在微博客領域打造專業平台和專業團隊,組建微媒體領域的引導力量,使其真正在新的話語環境中發揮引領作用。同時,對照新媒體、新業態推動傳統媒體揚長避短,創新編輯理念和傳播方式、報道手法,確保跟上媒體格局快速演變的形勢要求,在引導話語走向中繼續發揮主陣地、主渠道作用。2012年,大河報社針對微博等新媒體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完善紙媒與新媒體的協調機制,提出“互融互粉”的全媒體戰略,全力打造貫通紙媒、網媒的“全媒體”,受到業內專家學者的齊聲“頂”“贊”。

其次,構建新的傳播話語體系。很明顯,在新媒體時代人們交流採用的語言、說話方式正在發生演變,近年來網絡和手機領域“親”“粉絲”“吊(屌)絲”“逆襲”“給力”“犀利哥”“失控姐”以及“××的不是×,是寂寞”、“媽喊你回家吃飯”“元芳,你怎麼看”“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我決了個定”“我爸是李剛”,還有諸如“咆哮體”“淘寶體”“撐腰體”等網絡新詞語、新句式、新表述不斷涌現,並成為一個時期的“口頭禪”和流行語。2013年,在網絡領域中“土豪,我們做朋友吧”“何棄療”(為何放棄治療)、“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人干事”(這是人干的事嗎)、“中國大媽”“女漢子”“攤上大事兒”等網絡語言一直熱度不減。據2013年12月16日《東方今報》報道,針對鄭州霧霾天氣,有奇葩網友創作霧霾版《領悟》:“我以為我瞎了,但是我沒有,我只是掏出我的手機,卻連屏幕也看不清楚,這何嘗不是一種領‘霧’……啊,多麼痛的領‘霧’,鄭州又十面霾伏,隻願你掙脫晴的枷鎖、霾的束縛,用力追逐,別再肺癌受苦。”以此來抒發霧霾籠罩下的復雜情緒。網絡、手機是一個充滿語言創新的領域,眾多網民總是變著花樣以“新”“異”的詞語發表新觀點、傳播新想法,而且還經常摻雜一些“表情”符號和一些奇異的“代碼”,由此帶動網絡語言不斷出新、出奇、出彩,這可以說是網絡領域的“群眾性語言”,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感染力。在這種話語體系中引導話語走向,需要學會運用適應網絡語言環境下的新語言和新句式來進行敘述、表達和傳播,唯有如此,才能讓公眾和廣大網民感到可親可近、產生共鳴,才能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值得提出的是,“官話”“套話”“沒有溫度的話”和“自說自話”已經沒有市場,與新的話語環境“不對接”“不入流”,也不可能打動讀者的心。

再次,加強傳播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是引領話語走向的根本保障。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信息社會與新媒體的格局與走向》一文中指出:“怎麼認識今天的媒體形態?我用三個詞來概括:無處不在(整合)、無時不有(在線)、無所不能(交互)。”廣大新聞從業人員面對的是一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新舊並存、功能互補、邊緣融合、形態創新的全新媒體生態環境,無疑對素質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升他們的政治、業務、技術等多個方面的素質能力,特別需要加強的是新媒體、新技術相關知識的培訓,引導其更新思想觀念、完善知識結構、增強工作本領﹔另一方面,應著重抓好新媒體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從業人員數量龐大、參差不齊,迫切需要把這支隊伍納入正常的新聞從業人員管理培訓體系,特別是那些重點新聞網站和輻射面、影響力比較大的移動媒體傳播平台的從業人員。2013年4月19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正籌劃在北京試點數字編輯職稱評定﹔5月9日,《大河報》報道,微博將納入河南省新聞獎評選序列,在規范新媒體運作及其從業人員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