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改革探索 組團取勢謀求可持續發展
此次兩大集團整合后,新成立的上海報業集團資產達208.71億元,淨資產76.26億元,總體經濟規模居全國報業集團前列。人們普遍關注的是,這艘“報業航母”將如何駛向其新的航程。
“兩大集團的整合重組,合乎報業發展規律,順應媒體變革潮流。”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裘新表示,“新報業集團要體現乘數效應,需要轉變觀念、突破定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知識、新方式來爭創新優勢,以今天的‘大調整、小改革’,為今后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搭建平台、拓開新路。”
就在挂牌當日,上海報業集團就與百度公司正式簽署協議,就戰略合作和共同運營百度新聞“上海頻道”達成一致。雙方將開展的戰略合作涉及上海本地新聞搜索引擎、媒體資源購買、雲服務器資源提供、輿情報告、手機閱讀服務、人才合作、戰略資源購買等七個方面。甫上征程,上海報業集團加快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拓展發展新空間的構想昭然若揭。
“變革才剛剛開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匡文波認為,從戰略上看,上海兩家報業集團此次合並,具有旨在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如何創新發展的使命。《北京晚報》總編輯任歡迎則表示,上海報業改革在全國都有示范和引導作用。
改革重組前,原解放集團旗下擁有10報4刊1個網站1家出版社,並已介入新興媒體、資本市場、文化產權等相關領域。而原文新集團則擁有16家紙質媒體、1家出版社和10余個新媒體產品。按照改革部署,新成立的上海報業集團將形成符合市場規律和報業實際的治理結構模式,做到責任明晰、產權清晰、分工明確、整合有力。集團將整合報業資源,優化報業結構,特別是在新技術的運用、新媒體的發展、新領域的拓展上負起責任,並且高水平地為三家報社提供保障服務,形成上海報業規模優勢和整體競爭力。
業界專家認為,上海報業集團的框架設計,在整體上厘清了集團與報社的責權利、產權、人事等方面的關系。“這樣既有利於通過合並快速形成報業集團的整體規模優勢,又可避免同城競爭造成資源浪費,從而在集團層面統一運作經營,更具競爭實力。”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說。《新聞記者》雜志主編劉鵬則認為:報業結構規模減少的同時,一定要伴隨強勢報紙的內容精品化改革,“改革目標絕不僅僅是‘抱團取暖’,而是‘組團取勢’,把勢能轉化成動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下新媒體的影響力、引導力,甚至主導社會輿論的趨勢已經顯現。據悉,在多樣化傳播格局下,上海報業集團將積極探索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逐步向全媒體方向發展。下一步,集團將在全媒體、文化創意產業領域進行多元拓展,朝著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目標邁進。
對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裘新喻之為“此長彼長”,即融合就是未必喪失自我,在未來一段時間,報紙、電視、廣播在很多區域依然是有力的傳播渠道。他認為,在新媒體發展上,需要集團和報社的共同探索。而集團的作用,則是“做集成、做基金平台的支撐,通過體制的孵化來解決新媒體專門人才等問題”。
而進行上海報業結構生態優化,則是新集團繞不開的課題。裘新表示,要對上海報業市場做結構性判斷、系統性判斷,了解整個報業市場能容納哪幾種報紙?市場容量對每種報紙能容納一份還是多份?“了解了市場容量和需求,再看現在有幾份報紙,怎樣優化的答案就明晰了。”他指出,報紙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報紙辦得越好,存活發展的概率就越大。留下的肯定是記者編輯更加敬業、內容更加抓人、特點更加鮮明的報紙。
“組建新的報業集團只是深化報業改革的開端,也是上海報業新一輪改革發展的起點。”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徐麟的話意味深長。作為中國近代報業的發祥地,曾引領報業改革風氣之先的上海,再次走到媒體變革的前沿。人們有理由相信,有著百余年歷史的上海報業將在新的時代裡書寫新的傳奇。
(作者:新華社上海分社副社長、總編輯,高級記者)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