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敘事策略
從敘事角度而言,電視節目創新最重要的出發點還是故事,一切都為講好以及更好地講故事服務。美國兩屆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約翰?富蘭克林對故事的理解是,值得同情而遭遇復雜處境的人物,為應對和解決問題而呈現出的一系列行為[4]。故事的要素由復雜的難題、解決、人物、行為等構成。而真人秀節目的標准敘事模式,是人物被設定在特定的情境中,面對挑戰,做出抉擇和行為,最后獲得解決,這是真人秀節目在故事講述中的經典模式,《爸爸去哪兒》自然也不例外,但在既定模式下,節目本身也呈現出自身的特點。
1.弱化復雜的游戲難題,放大情緒性因素。與經典故事模式相似,《爸爸去哪兒》也採取了把人物放在特定情境中,去接受挑戰的模式。但與西方情節設置從A—B—C的經典真人秀敘事模式不同的是,韓國真人秀節目更注重敘事過程中情感和情緒上的渲染,建構在此模式基礎上的《爸爸去哪兒》則將情感渲染做到了最大化,甚至弱化了比賽的競爭機制。相比於韓國版本,湖南衛視版本並沒有嚴酷的游戲規則,雖然一開始在公布任務時會提到懲罰措施,但最后也只是形式上的獎勵或懲罰。但是,故事是需要有挑戰和推進機制的,節目游戲挑戰的弱化並不等於節目沒有一種往前推進的機制,雖然在敘事上不注重輸贏的結果帶來的沖突,但是在慢慢記錄著親子間的情感互動中,卻有一種父子情感以及人物性格的發展,渲染著一種溫情與父愛的家庭觀念。游戲設置的難題弱化,解決容易,但情感互動以及父子和群體的關系難題被放大,成為解決的主要成分。
例如在2013年11月15日播出的節目中,不肯離開爸爸做任務的Kimi第一次真正離開了爸爸做任務。在這一段畫面中可以看到,一開始林志穎一直跟在Kimi背后,Kimi也會時不時回過頭看爸爸,看到Kimi和小伙伴相處融洽之后,林志穎選擇了默默離開。接著兩組機位一組跟拍林志穎,一組跟拍Kimi,採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方法,一面是林志穎離開了Kimi與爸爸們一起完成捕魚任務,一面是Kimi發現了爸爸不在身邊轉來轉去尋找爸爸,字幕配圖“小小的身影來來回回,爸爸去哪兒呢?”。這一段尋找的畫面持續了兩分鐘左右,緩慢的鏡頭配上安靜的音樂整體營造了一種很慢的節奏,字幕“成長大概就是這種滋味吧,Kimi是否能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呢?”的點題瞬間將父子間的溫暖情緒渲染到了最高點。同時,Kimi接受爸爸離開的現實以及林志穎坦然放手結果也表明父子兩內心矛盾的一種釋放以及節目隱含的“成長”這一主題的凸顯,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獲得了新的發展。節目採用紀錄片的記錄方式跟拍,主要也是為了抓到更多情感上的細節,弱競爭機制的任務設置下,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親子間情感的互動,這些情緒的渲染直接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另外一個方面,每期節目都會有一個親子睡前對話的環節。這一環節也許並不是節目組有意設置,但卻起到了總結性的溫情作用。孩子與爸爸睡前聊天可以說是節目最溫馨的節點,或總結教育孩子、或親子互動游戲、或溫馨傳遞愛意,親子間情感的互動往往在不經意的細節間將情感渲染出來。比如有一期節目中,田亮當天過生日,但都沒有人知道,晚上睡覺之前田亮幫女兒Cindy洗漱的時候,女兒突然說了一句:“爸爸,生日快樂。”然后兩個人就傻笑了一番,關燈,結束。就是在睡前交流一個又一個的溫情細節中,親子間的愛被慢慢的渲染開來,觀眾無不動容。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