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推出親子互動型真人秀季播欄目《爸爸去哪兒》,節目不僅開辟了新的題材,同時使中國真人秀節目邁出室外,在室外真人秀節目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節目在特定情境下營造的戲劇沖突,依靠大量真實記錄以及剪輯形成的敘事和情緒張力,構成節目獨特的吸引力與競爭力。本文簡要分析親子類真人秀的發展歷程與類型,結合敘事學理論,著重聚焦《爸爸去哪兒》的文本敘事,分析其敘事視角、敘事策略,以期梳理出節目成功背后的規律性因素。
關鍵詞:真人秀﹔敘事視角﹔敘事策略
從“超女”、“快男”到“我愛記歌詞”,從“中國達人秀”到“我是歌手”,從“我們結婚吧”到 “非誠勿擾”,從“漢字英雄”到“漢字聽寫大會”,在經歷了同質化的歌舞選秀、相親節目、競賽游戲節目的血拼之后,中國真人秀節目又進入親子真人秀時代,2013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推出親子互動型真人秀欄目《爸爸去哪兒》,該節目第一期首播當晚,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同時段排名第1[1]。而《爸爸去哪兒》不僅開辟了新的題材,同時使中國真人秀節目邁出室外,在室外真人秀節目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節目在特定情境下營造的戲劇沖突,依靠大量真實記錄以及剪輯形成的敘事和情緒張力,構成節目獨特的吸引力與競爭力,本文僅將聚焦《爸爸去哪兒》的文本敘事,分析其敘事策略以一窺其成功之道。
一、親子類真人秀發展歷程
真人秀是指在規定情境下,由特定的人物角色,在預定的規則下進行游戲,為了某個目標做出行動,並被記錄下來制作成為節目的過程。從敘事的角度來說,真人秀節目是一種運用了紀錄片的紀實手法、影視劇的戲劇沖突性、游戲競賽的競技性以及節目與觀眾互動性為一身的綜合性娛樂節目[2]。一段時期以來,在真人秀節目市場中逐漸形成了兩種派別,一類是以英美為代表的真人秀節目,注重戲劇性的沖突以及人性的矛盾和爭斗。而另一類是以韓國為代表的真人秀節目,強調情緒化的表現,插科打諢的同時,更注重東方傳統價值觀。而《爸爸去哪兒》即是拷貝於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強調親情、成長等價值,把親子類節目推向一個高潮。
1.親子類節目發展分類。我國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從室內發展到室外,經歷了個人才藝秀、親子脫口秀、再到野外挑戰比賽、親子互動游戲探險的發展變化。具體來說可以分為:(1)室內才藝個人秀。多以才藝表演為主,主要拍攝地點在室內,配以錄播片段。如湖南娛樂頻道早期的節目《天才BANGBANGBANG》,節目由幾名孩子的現場才藝、脫口秀部分和錄制練習才藝花絮三部分組成,記錄孩子們如何學習改造、完成才藝表演的過程。(2)孩子間合作互動。兒童版的挑戰與游戲,節目設置挑戰游戲環節,孩子完成,家長輔助加油打氣,輔之以“童言無忌”的脫口秀風格。如深圳衛視《飯沒了秀》,由演播室內的現場小朋友脫口秀板塊,加上外景孩子們一起完成任務兩個板塊組成。(3)室外親子互動秀在室外特定情境中,通過設置矛盾、障礙與游戲挑戰,注重親子間的合作,讓家長與孩子通過游戲收獲溫情與教育。這類節目的典型代表就是《爸爸去哪兒》,每集都會安排特定的野外環境,設置各自的游戲任務,有爸爸的任務、孩子們的任務還有家長與孩子一起完成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伙伴間的合作互動與父子間的互動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在合作互動中學會與小伙伴融洽相處,更重要的是父子間的雙向互動,不僅僅是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更體現了孩子純真善良的一面對爸爸的影響。
2.親子類真人秀創作變化。同以往親子類節目相比《爸爸去哪兒》呈現出新的吸引力:首先最大的變化在人物角色的設定。過去的親子類節目走的是從草根到明星的“神化”模式,吸引了無數普通人參加,而《爸爸去哪兒》反其道而行,採用從明星到普通人的“反神化”模式,將處於光環位置的明星重置於普通親子生活中。簡言之,過去的才藝秀、脫口秀親子節目是讓普通小朋友成為小明星的道路,而《爸爸去哪兒》則讓明星與明星的孩子成為了普通父子女關系,重新展現在觀眾視野當中。其次,規定環境的改變。才藝類、脫口秀類親子秀主要圍繞著“舞台”這一中心展開敘事,《爸爸去哪兒》節目定義為野外生活親子秀,每兩期換一個地方,第一季選擇了北京郊區、沙漠地區、雲南山區、山東海島、湖南平江、東北牡丹江等地。環境的變化導致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更真實的不確定性讓觀眾有著更多好奇和期待。最后,觀眾與節目的互動性變化。過去的親子秀總與才藝表演脫不了關系,很多家長有著借助舞台達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而且過於泛成人化是親子類兒童節目的缺陷﹔而《爸爸去哪兒》則呈現了明星的普通情感,讓普通觀眾有了情感上的共鳴,去思考日常生活中自己與孩子與家庭的關系。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