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爸爸去哪兒》的敘事視角與策略研究【5】

曾祥敏 王譯珮

2014年02月12日15:3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3.規定環境與情境。環境與情境為節目提供了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擬態環境、人物面臨挑戰的基礎以及情緒渲染與升華的空間。在真人秀節目中,精心設計的規定環境一般包括兩種類型: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爸爸去哪兒》節目則是將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結合起來,包括室內環境的做飯、睡覺、親子交流等日常生活和室外游戲、完成任務、親子互動等環節。每個人都生活在在自己熟悉的社會環境中,如果安排到一個與自己的身份不一樣的空間中,通常會表現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行為與反應,由此產生意想不到生活體驗。這些不同的室外環境設置都擁有著獨特的風情與美麗的自然環境,構成了節目中重要的環境元素。《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環境,包括北京郊外靈水村、寧夏沙漠沙坡頭、雲南山區普者黑、山東雞鳴島、湖南鄉村平江、東北牡丹江。奇觀環境的設置,一方面與親子嘉賓日常的城市生活完全不同,可能發生的戲劇沖突更多﹔另一方面,這些環境本身就是或美麗或奇特的地方,豐富了節目的美感。觀看這檔節目,不僅可以看到五對親子的歡樂秀,還能跟著鏡頭感受不同地方的美景。相對於韓國原版,湖南衛視版本選擇了多處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外景環境,每兩集變換一個場地,這樣的設計從總體上說稍顯分散,不如韓國原版同類型的鄉村生活的情境集中。但是,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節目本土化創新過程中,充分考慮利用到了我國地大物博的自然環境特征。《爸爸去哪兒》節目室內環境有著原生態、半封閉、非常態化的特點。首先,規定室外環境幾乎都選擇了遠離城市的地區,以鄉村、小鎮、郊區等為主,這樣的大環境也造就了原生態的室內環境。從第一集可以看到,五對明星親子首次來到鄉村體驗生活時對居住環境的詫異,特別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孩子們極其不適應。其次,在節目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儀式化的過程,營造了一個半封閉的狀態。節目規定孩子們上交零食和玩具,爸爸們上交手機、電腦等通訊設備,孩子們一開始都特別不適應,在節目第一集特別明顯,隨著孩子們慢慢熟悉也開始接受半封閉的室內環境。最后,原生態、半封閉的環境構成了一種非常態化的室內環境。這裡的非常態化是指與明星親子日常生活環境的常態不一樣,在這樣的環境設置下,完成了明星親子“反神化”的普通鄉村生活體驗的回歸。

4.行為因細節而生動。節目重要的吸引力還在於,置身其中的人物行為被忠實記錄下來,而刻畫其行為的是大量經過精心篩選的細節,視角豐富、形象飽滿。這主要得益於節目組在前期拍攝和后期剪輯中的大量工作——在拍攝的海量素材中抓取最有說服力的細節。前期拍攝團隊每期都會出動大批工作人員,每期所拍攝的素材量巨大,從前期素材到后期剪輯成片素材將近160:1。每期節目拍攝3天時間,每天拍攝素材40多個小時,一期節目下來120多個小時素材。整個后期剪輯團隊是由原《變形計》后期團隊20人,加上6名《快樂男聲》的“神剪輯”外請組成。其中,20人主要負責初剪,龐大的素材量平均每期需要一周的時間進行整合﹔6人負責精剪,將初剪素材完成剪輯需要5天左右時間,配字幕3天左右,而整個精剪的過程又是可以合作同步完成的[6]。可見,從海量素材到初剪、精剪、配字幕、多次審片到最后送達播出,后期剪輯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繁復、精煉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細節的抓取已成為節目最重要的敘事方式。例如,在2013年11月15日播出的雲南普者黑那期節目中,嘉賓張亮的頭發被帽子壓住,攝影師給了一個近景畫面,最后畫面上出現了美少女戰士水冰月的動漫形象字幕,並標注“美少女戰士同款劉海”。諸如此類通過細節抓取表達的行為,在節目中經常出現,嘉賓張亮事后表示自己當時都沒發現,后期編輯通過對海量素材的精挑細選發現了這個細節,並運用到了節目當中,使行為更為真實、細節、生動。

從敘事研究的角度來看,《爸爸去哪兒》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大量紀實細節基礎上的敘事視角的變換選擇上,將內聚焦與字幕結合在一起,推動了節目整體零聚焦的敘事發展,做到了合理展現每位嘉賓親子的無主角敘事策略,從而形成節奏明快、細節豐富、情節生動、風格幽默又足夠引起情感共鳴、啟發親子教育意義的節目風格。該節目第一季即將結束,如何繼續保持良好的節目勢頭?筆者相信,能夠在未來即將可能出現的大量的、同質化的親子類節目中立於不敗之地,除了敘事創作、剪輯制作上的成功之外,明星效應與窺私欲的吸引會漸漸變淡,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更要在立足於家庭、教育以及我國特有的文化根基上去,更接地氣的完善引進版權節目本土化創新,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作者簡介:曾祥敏,男,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研究﹔王譯珮,女,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媒體策劃與運營藝術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體策劃與運營研究。)

參考文獻:

[1] CSM全國網.北京晚報[N].2013-10-17.

[2] 冉儒學.真人秀電視節目的形態特征及在中國的本土化問題研究[D].清華大學,2003.

[3] 劉宇青.敘事元素在韓國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J].文史博覽,2012(10).

[4] Jon Franklin, writing for story, P71,Plume book, Penguin group, 1994.

[5] 尹鴻,冉儒學,陸紅.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6] 劉凌.電視真人秀節目敘事特征及敘事模式分析[J].科技傳播(上),2010(11).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