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科學技術革命對社會發展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隨著通信技術和無線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手機已經從單一的移動通信終端日漸向即時化、個性化、互動化、大眾化的圖文並茂、視音頻結合的多功能媒介轉變[1]。
3G手機以其小巧方便、易於攜帶、功能豐富等眾多特性迅速吸引大學生群體,“拇指一族”成為校園獨特的風景線。
3G手機為大學生帶來便捷、娛樂等多功能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例如:3G手機輻射較強,長期使用容易危害大學生健康﹔部分不法分子通過彩信、手機報、郵件等方式傳播黃色信息危害大學生心理健康﹔上課、圖書館存在一大部分同學使用手機,極大影響學習效率。本文將主要從社會交往層面分析3G手機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
在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常以社區、鄰裡為紐帶,相處之道在於以和為貴,人際關系較為緊密,通常稱為“熟人社會”。而手機逐漸興起后,這種關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並且愈發明顯。人們開始以手機為媒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以價值觀為紐帶、以興趣為紐帶、以情感為紐帶。筆者將主要針對這三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研究3G手機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的負面影響,進而結合調查數據,分析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原因。
二、調查結果
為了獲得更加詳實的資料、准確地了解3G手機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的負面影響,本文以徐州九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了5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70份,有效回收率為94%。為了保証樣本的科學性,我們在發放問卷時,特別注意樣本性別、年級的比例,樣本構成簡況如圖1、圖2所示。
筆者發現,隨機抽取的500名大學生中,每人都至少擁有一部手機,有的多達2、3部,從中不難看出手機普及范圍之廣。使用手機時長是衡量手機是否會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發現,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較長,每天使用3~7小時超過半數,8小時以上者也佔了小部分比重(如表1所示)。
以上調查結果証實手機確實存在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可能性,究竟會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產生哪些負面影響?根據調查和數據整理,我們得出的結論如下:
1.3G手機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沖擊。大學生是較為特殊的群體,處於脫離家長約束、較為自由的階段,因而他們個性張揚,追求時尚。
在從眾心理與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他們盲目購買、更換手機,走品牌路線,在虛榮心的驅使下,不斷追求潮流,以此來消除自身在群體中的孤獨感與恐懼感。在“你會通過手機品牌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嗎?”一題中,僅有35%的人選擇“從不”,47%的人選擇“偶爾”。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手機為較為高端的國外品牌,如蘋果、三星、HTC等(如圖3所示)。大學生群體大部分沒有經濟來源,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費,因而難以體會金錢的來之不易,長此以往,極易形成錯誤的消費觀。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