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深度報道的一個分支,傳記報道以“人”為中心,圍繞與人物相關的事件,採取多種表達手法,力求再現新聞人物的深度。隨著Web2.0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媒體的聯合、互動促使傳記性報道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文章結合全媒體時代的大背景,從新聞學和傳播學的視角總結出了全媒體時代下傳記性報道的幾個特點,並針對WebX.0語境下傳記性報道的現狀,探尋了一些對傳記性報道未來發展之路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全媒體﹔傳記性報道﹔WebX.0語境
全媒體時代,各種新聞形式充斥大眾眼球,但傳記性報道仍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作為深度報道的一個分支,它著力於人物深度剖析,力求全方位展現人物本色。尤其在全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對於各種媒介形式的充分利用,使得傳記性報道受眾范圍愈加廣泛,傳播效果得到強化。
一、全媒體時代下的傳記性報道
隨著傳播技術的革新,原始的單項、線性的媒體逐漸退出主流。“Web2.0”所引領的公共領域日漸成熟,媒體形式不斷出現和變化,衍生出的“全媒體”一詞頻頻出現在受眾面前。除傳統的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全媒體”的“全”還包括廣播、電視、音像、電影、網絡、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媒介,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1]。
傳記性報道是一種深入性的新聞報道,既要求新聞性強,又要體現人物的深度和內容的全面性,而這方面以往恰恰是平面媒體的優勢所在。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記性報道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它綜合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對新聞事實作開掘和鋪陳,最大限度地展示新聞人物的系列活動乃至整個人生,展現出一種立體式的深度報道模式。
二、全媒體時代傳記性報道特點
傳統傳記性報道由於形式單一,大多主要側重於對內容的深度挖掘,而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形式開始多樣化,傳記性報道也呈現出形式、內容的一體化,並凸顯出強烈的個性特征。
1.整合性。整合性即相容性、互補性。新舊媒體的交替進入受眾視野,泛媒體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就導致傳記性報道形式上出現媒介整合的現象。一般說來,報刊隻可以看、廣播隻可以聽。整合后,報紙可以聽、廣播可以看、電視也吸取報紙和廣播的優點,網絡更是集三者之所長。例如,2012年7月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與全國16家報業集團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實行廣播媒體與平面媒體最大規模的跨媒體合作項目。正式合作達成后,報紙選題在中國之聲的呈現欄目包括《新聞縱橫》《全球華語廣播網》《央廣新聞晚高峰》。它們專門選擇合作報紙提供的選題,然后結合自身特點做好人物深度報道,真正做到了傳記性報道不但可以在報紙上看,而且還可以在廣播上聽,實現從形式上的整合上升到內容上的整合。
2.交互性。交互性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運用在不同的領域其含義是不同的。手機、網絡等媒體出現后,傳統的信息單向流動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體現為一種雙向的信息流動過程。網絡在這方面尤為突出,網站的“交互性”體現在網上讀者之間、讀者與網站工作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以“全媒地帶,信息就是選擇”為欄目標識語的《世界周刊》是央視新聞頻道的一檔周播的國際新聞雜志型深度報道欄目,傳記性報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周刊》的官網上,欄目左側寫明聯系方式,欄目下方有“我要評論”的版塊。網友通過電話、Email、官方博客或者寫下留言,均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中,網友的評論也成為了該節目傳遞信息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他們的反饋,不但媒體可以看到自身的優缺點,其他受眾也可以打開視野,多視角看待“新聞人物”。由此,評論這種形式也成為傳遞內容的一部分,評論的內容更是多方面了解受眾的重要渠道。形式與內容的一體化,讓全媒體時代下的傳記性報道成為真正的深度人物報道。
3.延展性。傳記性報道的延展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傳記性報道的由頭一般是從新媒體開始,報道的深度擴展向傳統媒體﹔二是傳記性報道形式從傳統媒介→新媒介→多媒介→最終形成全媒體時代下傳記性報道。如,很多新聞事件最開始浮出水面都是在新媒體上,涉及相關人物需要進行深度報道之后,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便以優勢地位出現,贏得受眾信賴,繼而延展至其他媒體形式。2010年年底,點石拍客拍攝蘇紫紫自辦的“Who am I藝術展”在其就讀的學校開幕,記錄下來並上傳到網上,眾多參觀者被其直白的“大膽”震驚,蘇紫紫以其裸體模特和中國人民大學學生的雙重身份爆紅網絡。隨后,《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四期以《蘇紫紫:赤裸地看你是一種挑舋》為題,對其進行了傳記性報道。從網絡延展到傳統媒體,受眾對該事件了解得更加系統、深入和全面,進而引起社會公眾對相關事件的討論。
此外,全媒體時代下傳記性報道的延展性間接促進其影響范圍的廣泛性,受眾可以從不同媒介獲取相關報道,傳播者採用不同形式表達主旨,傳播的社會效果也進入良性延展。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