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研究

媒介生態視野下電視科普欄目發展策略研究

方可人 李雅箏

2014年02月13日14:5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目前我國電視科普欄目因多種原因面臨著發展在困境,本文基於電視與網絡媒介融合的環境背景,利用媒體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對電視科普欄目的生態困境進行系統分析,指出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的不足,並探討電視科普欄目良性發展的生態契機,提出基於電視科普欄目的生態定位、生態錯位、生態借位和生態補位的“四位”策略,對電視科普欄目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媒介生態﹔電視科普欄目﹔生態位﹔“四位”策略

一、電視科普欄目的生態發展處境

媒介生態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境之間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的結構狀態[1]。電視科普欄目作為電視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與其他子系統相互競爭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發展。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中,電視佔到87.5%,可見電視媒體依然是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欄目在電視科普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雖然“電視台應當開設科普欄目或者轉播科普節目”已被列入法規,電視科普欄目亦想通過自身努力謀求發展路徑,然而電視科普欄目的生態環境依然並不樂觀,生態系統存在一定失衡現象。其主要表現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對狹窄

在CCTV-10科教頻道開辦后,全國有26家地方電視台陸續開辦了科教頻道,但到2009年末僅剩8、9家。截至目前,省級媒體中純粹科教頻道僅剩北京、天津、重慶、安徽4家,其余省級衛視科教頻道或與其他頻道合並或雖為科教頻道,但所播出的欄目中隻有少許引進的科教欄目,如《探索》、《傳奇》等,其余時段充斥電視劇、新聞欄目、動畫片等,嚴格意義上的科普欄目則少之又少。一些衛視如山西電視台台的科教頻道幾乎沒有科教欄目。而在各地方衛視的科普節目亦存在漸減漸滅的趨勢。如湖南衛視的《好奇大調查》,雲南衛視的《自然密碼》等科普節目,現在大多已不復存在。

(二)原創欄目稀少

目前央視CCTV-10科教頻道絕大多數欄目為自制,但嚴格意義上的科普欄目隻有《走進科學》、《科技之光》、《我愛發明》和《原來如此》。省級科教頻道自制節目比例低,幾乎所有省級科教頻道都引進過探索頻道等節目,重播率較高。而省級衛視自制科普節目基本為介紹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內容雷同程度高,表現樣式乏善可陳,趣味性不足。

(三)制作人員和經費缺乏

目前各地方電台的專業制作團隊沒有形成,人員流動性大,難以成為制作高品質科教欄目的有效力量,同時由於電視台在管理節目的政策方面沒有向科教節目偏移,對科教節目的評估也與其他節目的評估方式等同。在收視率作為評估標准下,科教欄目難與其他節目相抗衡。同時因多數電視台無專門的科教節目經費,導致科教節目資源匱乏。

這些現象與國家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戰略規劃要求,與電視媒體作為公眾接受科學教育的主要渠道需求,以及電視媒體應當具有的科學傳播的責任擔當都有一定差距。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