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探索以証據為核心的調查性報道——

談《人民日報》“求証”欄目【4】

韓曉麗

2014年02月25日14:3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突破困難,“求証”繼續前行

“求証”欄目自創辦以來,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鼓勵以及兄弟媒體和讀者的關注。劉雲山同志7次批示肯定“求証”欄目,劉奇葆同志兩次肯定“求証”報道。李長春同志不僅兩次批示肯定,而且先后布置近20個選題讓欄目調查求証。欄目的一些報道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比如2013年刊發的“探尋PX之惑”4篇“求証”文章,從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國際競爭等角度對PX發展現狀和前景進行調查,回應公眾疑問,引起社會關注,一些地方政府將4篇報道結集成冊,還向欄目組索取報道資料開展學習。

但同時,作為一個主要針對謠言進行求証的調查性欄目,“求証”還要克服一些特殊困難:

一是証“偽”、証“無”難。很多時候,証明“有”比較簡單,而要証明“無”就不太容易。在証“無”的過程中,必須有強大的証據鏈條支撐,哪怕某一個小的環節有疏漏,存在一個反例,整個論點就會不成立。為此,欄目編輯可謂煞費苦心。

二是謠言改頭換面反復出現。網絡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往往具有非理性、情緒化的特點,社會轉型期存在種種矛盾,一些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焦慮與網絡謠言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復雜的狀態。即使真相被揭示出來,很多人依然在情感上選擇不接受或不相信。這種社會心態讓不少謠言反復出現。

三是一些政府部門不回應。在很多爭議性新聞事件中,即使“求証”記者多方溝通,一些機構、部門依然出於各種考慮,拒絕甚至阻撓記者進一步深入調查採訪。政府部門之所以不回應,主要存在這幾種心態:1.自恃權威,對網上聲音不屑回應﹔2.在一些事件上存在監管失職,自覺心虛,不敢回應﹔3.怕引火燒身,承擔責任,不願回應。與常規新聞報道相比,調查性報道往往阻力重重、不易成稿。事實上,在近3年的實踐中,“求証”欄目雖然刊登了近200期稿件,但還有很多稿件因各種原因最終“夭折”,成為欄目的遺憾。

四是社會整體公信力的降低削弱了媒體的社會認可度。在很多時候,“求証”欄目不僅是在與謠言斗爭,更是在與謠言背后的情緒斗爭。辟謠其實是在改變人們的立場,故而異常艱難。這些新情況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呈現調查結果,還應注意背后復雜的輿論生態,要針對社會情緒做好解讀工作。面對新情況,我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針對網絡特點構建傳播平台,改進報道方法,增加網友對主流媒體報道的接受度。我們開設了“求証”欄目微信公眾平台,每期報道通過微信及時推送,利用新手段擴大影響。接下來,我們還將利用微信公眾平台展開更多嘗試,比如介紹“求証”報道的採編過程、對反復謠言進行及時回應等。

2.採編階段觀照讀者接受度,通過有建設性、引導性的言論解讀社會情緒。有時,雖然新聞事件是謠言,但背后反映的問題卻值得有關方面重視。欄目在辟謠的同時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問題解決,促進社會和諧,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途徑。

3.刊登稿件后加強報網互動、后續聯動,進一步釋疑解惑。“求証”欄目與人民網聯動,對一些採訪過程進行全程攝像制作視頻,通過二維碼鏈接網頁的形式進行報網互動﹔同時,還與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合作,推出多期“答疑”,針對熱點事件中的網友疑問,及時回應,釋疑解惑。

4.進一步提高時效性。通過多種努力,欄目在部分報道上體現了快速反應與獨家報道,但總體而言,還需要提高時效性。

中央領導同志曾經指出,在重大災難和社會事件面前,阻擊謠言是重要的戰斗。面對復雜多變的輿情,主流媒體失語會給謠言的傳播留下空間。回擊謠言、釋疑解惑,是主流媒體必須堅持的責任擔當。探尋真相,擊破謬誤,求証沒有終點。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