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好萊塢影視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從壟斷到分散
電影產業是以高成本著稱的,較高的門檻限制了很大一批中小企業的進駐,尤其是在垂直一體化時期,好萊塢完全由幾個大型公司壟斷。制片廠和明星制成為那個時期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所奉行的戰略,這也是福特式生產方式在電影行業的表現。這種體制給好萊塢帶來標准化的生產流程和較高的利潤保証,但同時也有潛在的風險和危機。Milliken(1987)[8]認為,相似產品線上存在著三種類型的不確定性:環境狀態的不確定性,指不可能預測產業或市場大事,這部分是因為產業裡所有企業都會面臨需求和競爭多變﹔組織效果的不確定性,指不可能預測任何已定環境狀態或業界大事對企業的影響,部分是由於缺乏技巧、知識和能夠可以幫助管理者理解或影響市場反應的資源﹔決策回饋的不確定性,指不可能預測一個具體決策的結果,產生於做個人決策時的無知和風險。
在經典好萊塢時期制片廠生產線上,這三大不確定性體現得非常明顯。環境層面的不確定性誘發多樣化產品,這就使得大制片廠有理由將自己的資本投入到新的產品類型上。但是組織效果和決策回饋的不確定性引發管理者避免多樣化生產,也許是為了減少稅收,或者降低個人和公司的風險,好萊塢制片廠管理者對生產線上不確定性的反饋導致類型片的大量生產和復制。
而垂直分離的新好萊塢時期,制作發行慣例的動搖,嚴重撼動了制片廠對整個電影行業的控制權,因失去自己的影院導致電影收入減少且不穩定,遭受到嚴重的打擊。制片廠不得不把拍攝場地和設施向獨立制片人出租,資助優秀的獨立制片人完成他們的電影,參與電影收入的利潤分成和股份。這給一大批獨立制片人和制作公司提供了好機會,使得他們中的佼佼者可以脫穎而出,不僅豐富了美國的電影類型,更是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現在,好萊塢的生產和發行活動被兩種主要的公司類型——巨型公司(majors)和獨立公司(independents)所主宰,同時有第三種公司類型做補充,即巨型公司的輔助公司(majors’ subsidiaries)。[9]這三種公司類型是根據它們各自在好萊塢集聚體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外部營銷和發行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來劃分的。
一般來說,好萊塢的獨立公司在影片制作和發行的某一方面相當擅長,但是兩者都擅長的並不多見。有些獨立公司同巨型公司在財政和發行領域合作,以謀求更多的市場利益,成為巨型公司的輔助公司。在新好萊塢時代,大公司和小公司和諧共存,發揮中小企業的靈活創新運作和大公司重磅制作的結合,共同分擔市場風險,制造好萊塢新的神話。大公司需要中小企業的輔助,以分散風險,使市場多樣化。獨立公司從自身的藝術理念出發,要創造出與好萊塢不同的影片和產品,在商業和創造性活動完全分離的空間中進行,但也因此承擔著更多的風險和壓力。而那些附屬於大企業的輔助企業,則在兩者之間尋找一條折中之道,既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又分散風險,借大企業的發行渠道和融資渠道,為自己的影片尋求票房保障。
六、好萊塢影視產業集群發展的機遇
除了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等四大要素之外,波特的鑽石模型中還包括兩個相關要素,即機遇和政府。
好萊塢成為全球影視產業的旗幟,絕對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好萊塢影視產業集群形成的過程中,有幾次大的機遇悄然降臨並被抓住:
(一)世界電影中心從法國轉移到美國
電影作為藝術形成於19世紀末期。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一個咖啡館向公眾展示了一些用“活動電影機”拍攝的影片,這一天成為電影的誕生日。“活動電影機”將攝影、放映、洗印三種功能集於一體,比之前所有拍攝及放映活動圖畫的儀器更加先進便捷,成為現代電影史的耀眼開端。相關人士,如攝影師、照相師、演員、導演、魔術師等等,對這一新興技術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大量影片被生產制作出來,拍攝和剪輯工藝也在短時間內有了很大的進步。電影的商業利潤使得影片生產很快從手工階段跨入工業化軌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經濟開始衰退,美國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電影業抓住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電影工業迅速形成。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