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樂意從事新聞教育工作”
談起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的創建史,邱沛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川大新聞專業的誕生,要追溯到三十多年以前。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學校就曾有過創辦新聞專業的考慮,並在1960年從復旦大學要來了兩名新聞系本科畢業生作為師資的基礎。但由於當時客觀情況的變化,新聞專業沒有辦成。1979年,教育部正式發文(79教高字第044號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學新聞專業,學校多年來的計劃和願望才變成了現實。”
1979年,為了支持新聞專業的籌建,四川大學黨委將邱沛篁從校報編輯部調回了中文系,“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同當時的系黨總支副書記程述章同志一起,到北京、上海等地學習取經”。就這樣,邱沛篁開始了一段全新的事業征程。
“從1980年3月9日出發,到4月11日返校,歷時一個多月,我們由重慶坐船順江而下,先到南京訪問了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學院以及新華日報社、南京日報社。3月23日,我們拜見了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王中教授,又連續用了三個半天的時間,分別到了復旦大學新聞編輯評論、新聞採寫、新聞攝影、基礎寫作等幾個教研室,聽取了葉春華、夏鼎銘、林帆等老師的介紹。在上海,我和述章同志還到文匯報社、解放日報社就新聞教育問題求教、取經。4月初,我們又北上首都,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請教,受到了系主任羅列、副主任秦硅的熱情接待和支持。隨后,我們又去了北京東郊外的廣播學院,學習參觀這裡的廣播電視教學,新聞系主任康蔭同我們就廣播電視教學的特點和任務進行了探討。回到川大時,我們手頭已經初步形成了《新聞專業籌建計劃》。”1980年5月,在學校專門召開的新聞專業籌建工作校長辦公會議上,邱沛篁與唐正序、吳夢楠三人由校方任命,正式組成了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籌備組。為了更好地參與川大新聞專業的籌建,1980年9月2日,邱沛篁再次來到復旦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進修生活,這段經歷令他對復旦充滿了感恩,並稱之為“心中的第二母校”。在不懈努力之下,四川大學新聞專業首屆本科生和干部專科生100多名學生於1981年9月正式入學,邱沛篁陸續承擔了新聞採訪、新聞寫作、名記者研究、新聞採寫研究等實務課程的主講,完成了從記者向教師的轉變。
1985年6月,四川大學新聞系正式成立,系主任由中文系主任唐正序教授兼任,邱沛篁任系副主任。1990年2月,邱沛篁被正式任命為系主任。1995年,學校成立新聞學院,邱沛篁被任命為首任院長。談及當年從記者向教師的轉變,邱沛篁說:“我很高興啊,我樂意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因為搞了19年實踐工作,我認為要從理論上梳理一下了。而且,我覺得新聞專業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就是缺少教育資源,需要有善於搞教學的人去支持這項事業。”
實際上,盡管邱沛篁滿腹豪情,但是在新聞專業的創建初期,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依舊是不小的。“當時,我們隻有10平方米的一間教研室用房,辦公條件急需改善,在學校領導的關心和省、市新聞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修建了新聞系辦公樓。”從破土到竣工,歷時半年,坐落在川大東風樓5幢東面的新聞系辦公樓最終於1986年5月圓滿落成。這座四層高,擁有400多平方米空間的辦公樓確實為新聞系當年的獨立、起步與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是第一步,我們克服了一個很大的困難,也就是辦公環境的困難。”
“另外一個困難,就是我們的師資力量不夠。”邱沛篁說。為此,1995年新聞學院建立后,作為首任院長的邱沛篁就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加緊了工作。“一方面,從高校優秀畢業生中選留了李少軍、姜英、夏澤友、李宜鵬、段弘等青年教師﹔另一方面,又從兄弟院校教師隊伍中引進了周嘯天、董天策等優秀人才,師資力量進一步增強。”
1998年8月,川大新聞學院再次迎來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決定成立文學與新聞學院,根據干部年輕化原則,我不再擔任院長。常言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聞學院在合並之后有利也有弊,但現在看來,我們合並后還是不斷發展的”。邱沛篁談道,“和文學院合並以后,有利的地方是我們在語言文學功底和師資方面大大加強了,新聞傳播學挂靠文藝學博士點,新增了文化與傳媒研究方向,並開始招收了博士生。不足的方面是,新聞傳播學科在管理機制上不再是直屬學校領導的獨立學院編制。當然,格局不會一成不變,管理機制也不能說哪個絕對的好,關鍵在於適合學科發展”。
2006年,蓬勃發展的四川大學獲批新聞學博士授權點,繼而又在2011年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12年又再次獲批設立新聞學博士后流動站,使中國西部新聞傳播教育在研究生培養層次上實現了零的突破。而早已從行政崗位上卸任的邱沛篁並沒有解甲歸田,除了一直擔任文化與傳媒方向博導之外,他還先后擔任了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和報業發展中心研究主任,在2007年正式退休后又返聘兼任博導,將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與研究工作中。
“川大新聞系的發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我們創建學院也是通過一批人的努力,我只是他們中的代表。”回顧這段步履艱辛卻充滿激情的創業史,邱沛篁強調,“沒有學校的重視和領導,沒有自身的努力和團結,沒有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沒有社會各界的關懷和幫助,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