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在團結協作中發展新聞傳播教育——訪四川大學教授邱沛篁

陳娜

2014年02月25日14: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邱沛篁的身上有著典型巴渝人的性格:熱情爽直,豁達勤勉,人情味重。作為中國西部新聞傳播教育重鎮的開拓者與創始人,邱沛篁的學術履歷幾乎映射了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一路風塵。深厚的人文底蘊,扎實的實務能力,開闊的辦學思路,強烈的協作精神,邱沛篁的個人學術風格與川大新聞傳播教育的優良傳統相得益彰、水乳交融,難怪有人說他是“西部新聞界的傳奇”“新聞教育的永動機”。

從未滿17歲就考入夢寐以求的天府名校,到提前畢業留任校報記者、編輯﹔從積極參與母校新聞專業的籌建,到歷任專業副主任、主任、新聞學院院長﹔從當年東進復旦虛心取經的進修生,到如今弟子雲集、桃李天下的知名博導﹔從打通產、學、研、政,成立新聞學咨詢委員會,探索“請進來,走出去”的新聞教育模式,到加強省內院系合作,創立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以及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邱沛篁的名字始終與四川大學這座德渥群芳的巍巍學府緊密相連。岷峨挺秀,錦水含章,這裡既是他一生耕耘的事業樂土,更是他起步追夢的精神家園。

“17歲圓夢川大”

1939年的初冬,邱沛篁出生在重慶市海棠溪,“我的父親最早做過藥材生意,書法很好,小時候領了新書用白色厚紙把封面包起來就交給父親,讓他幫我們寫書名。我上面有4個姐姐,我是家裡年紀最小的。我大姐在重慶,今年已經91歲了﹔二姐在山東東營的勝利油田當干部﹔三姐在軍事科學院做醫生﹔四姐比我大一歲,后來去了新疆八一農學院學農”。因為與四姐年齡相近的緣故,邱沛篁4歲多時就被父母安排與四姐一同上小學。“父母一是希望我早點上學,二是跟姐姐一起上學可以方便照顧我。我和姐姐一起上的小學和初中,都是走讀。初中時從南岸三公裡鯉魚灣山坡上我的家,走到位於羅家壩半山腰的十七中學,大概需要一個小時,每天來回走兩趟,雖然比較辛苦,倒也十分愉快。”

1953年7月,從重慶市南岸區第十七中學初中畢業后,邱沛篁又順利考取了重慶市第七中學。“重慶七中是一所具有優良傳統的著名中學,我在那裡度過了難忘的三年高中生活。能夠從十七中考入重慶七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記得錄取名單都是在當時重慶最大的報紙上公布的”,這段過往令邱沛篁興奮不已。正是這所始建於1758年的百年名校,為邱沛篁奠定了扎實的人文基礎,打開了啟蒙之門,邱沛篁日后優異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文字表達天賦,也是在這裡初試鋒芒、嶄露頭角。

“跨進七中,我很快就感受到了這裡的確名不虛傳,體會到了它優良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學校坐落在沙坪壩嘉陵江畔,有寬闊的操場、整潔的教學樓和幽靜的校園。同學們常在樹下背英語生詞、誦唐詩宋詞,琅琅書聲回蕩在花叢樹間,校園顯得神聖、安寧。”重慶七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給了邱沛篁很深的印象:“記得當時每周舉行一次全校學生的周會,聽校長陳祚璜、馮澤生作報告。從國際國內形勢、學校的任務與發展、學生品德修養,到要愛護學校一草一木、不要隨地吐痰等都講到了。雖然每次報告不到一個鐘頭,卻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明確了方向,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受益很大。”不僅如此,邱沛篁的文學志趣也在這裡得到了鍛煉:“我所在的卅七級一班成立了一個文學興趣小組,幾個人在一起辦了名為《十月》的牆報,不定期地出版,張貼在教室外面的教學樓走廊的牆壁上。大家又是採寫、又是畫畫、又是編排,忙得很有樂趣。高中畢業前,我寫了一篇將近5000字的《黃山游記》,描寫了我在假期回到家后與朋友一起登重慶市南岸黃山時所領略到的霧重慶、霧黃山的美妙感受。后來這篇文章刊載在牆報《十月》的顯著位置上,當時心裡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高中三年,對邱沛篁影響頗深的,還有重慶七中的老師們,而這其中最令他感念不已的,便是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許懷玉。“許懷玉老師高瘦的身材,淨白的臉龐,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講語文課聲音高昂,激情洋溢,給學生極大的感染力,我很喜歡。”正是在許老師的建議下,邱沛篁為自己做了一個重要的人生抉擇:“高中畢業前夕,許老師在學校大操場上與同學們談心,親切地問我打算考什麼專業、什麼學校。他評價我善於講演、愛好寫作,於是明確地建議我把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第一志願。我採納了老師的意見,並且夜以繼日地積極准備高考。不久,我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四川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就這樣,1956年的秋天,邱沛篁以第一志願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四川大學中文系,成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我就是喜歡中文,就是想上川大,當我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家鄉,奔向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時候,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激動和喜悅。”

在川大求學的幾年中,邱沛篁一如既往地像海綿一樣汲取知識、求學問教。“我得到了許多老師的教誨和指點,像張默生、曾君一、陳志憲、楊明照、華沈之、石璞、周菊吾,等等,受到了他們功底深厚的學識和嚴謹治學精神的熏陶。我們幾個同學還成立了課余文藝評論小組,成了省、市報刊的積極作者。母校四年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師恩及同學間的友情永遠美好而難忘。”

愉快、難忘、興奮、高興、激動、喜悅、美好,這些形容詞似乎與那個物質貧乏、生活拮據的20世紀50年代相去甚遠,但正是它們成了邱沛篁回憶過往時閃現最頻繁的詞語。家庭的精心呵護、良好的教育基礎、順利的學業之路、常伴左右的良師益友,邱沛篁潛藏卻濃重的浪漫情懷在這些成長背景下逐漸化作了樂天達觀的性格與主動熱情的處世方式,這位當年滿懷憧憬走出山城的少年正一步步地朝著他的人生舞台越走越近。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