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淺析柴靜新聞專題節目的人文根脈

黃楚筠

2014年03月04日17: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今年初隨著新書《看見》大賣,“柴靜熱”轟動一時。筆者認為,柴靜所以能引人關注,源於節目中潛藏的人文根脈,賦予她的採訪報道與眾不同的風格。本文從新聞選擇的人文視角,新聞採訪的人文交流和新聞攝制的人文表達三個方面來分析柴靜節目的人文魅力,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人文關懷的兩難處境和培植意義。

關鍵詞:人文根脈﹔新聞選擇﹔新聞採訪﹔新聞攝制

柴靜,曾先后擔任央視《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的出鏡記者,2011年起擔任央視《看見》節目主持人。今年初,她的新書《看見》銷量突破百萬冊,連續數月佔據暢銷書籍排行榜榜首,再次將她推向了各大主流媒體的頭版,成為搜索引擎的熱詞。喜歡她的人覺得她知性、克制、善解人意,討厭她的人覺得她做作、愛背語錄、愛自我感動,兩種態度相互角力,“柴靜熱”轟動一時。

一、“我關心新聞中的人”——人文根脈的內涵與背景

柴靜之所以能引人關注,源於她與眾不同的採訪報道和節目風格,而正是節目中潛藏的人文根脈給柴靜的報道賦予了新意、情意、暖意和詩意,使之脫穎而出。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嘈雜時代,在商業化綜藝節目大行其道,觀眾欣賞趣味趨向庸俗無聊的今天,柴靜的新聞節目猶如一縷清風,沁人心脾,發人深省。

人文根脈有三重內涵,人文主義、人文關懷和人文視角。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人文視角是反映自然、人、社會相互關系且以人為本的視野。人文根脈的核心是人文關懷,而新聞人文關懷是新聞工作者在新聞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狀態等的關注,它是對人性的關注,也是人性的一種展露,在新聞職業活動中表現為新聞工作者的一種人文底蘊和職業理念。“從倫理學觀照,新聞人文關懷本質上是一種善,是一種職業道德﹔從文化學觀照,新聞人文關懷是一種文化現象,即新聞文化現象﹔從心理學觀照,新聞人文關懷首先是一種情感,它貫穿於新聞活動全過程﹔從美學觀照,新聞人文關懷表現為一種美,閃爍著美的光彩。[1]”

人文根脈的存在具有理論背景與現實條件。首先,接近性和趣味性作為新聞的基本特征,要求新聞內容必須貼近百姓生活,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聞要有人味,有趣味才有生存空間。其次基於現實角度,人文根脈被具體化為媒體必須秉持的以人為本的責任,以及應對激烈的媒體競爭的需要。同時它的存在還與央視一貫的定位和柴靜個人思想有關,從《東方時空》、《新聞調查》到《面對面》、《看見》,央視一直致力於觀察變化中的時代生活,用影像記錄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畫這個飛速轉型的時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與渴望。就柴靜個人而言,《東方時空》制片人陳虻曾問她,“如果你做新聞你關心什麼?”她回答:“我關心新聞中的人。”正是這個答案把她推到了今天。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