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3期

2011年至2013年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主題分析【4】

——基於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

段卉 喬蘭

2014年03月31日10:14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五、2011年至2013年論文研究領域與研究主題對比分析

從數量對比來看,三年來新聞理論、狹義傳播學和網絡傳播研究論文數量減少,新媒體研究論文逐年增多,微博研究論文呈現波動變化,廣告學論文波動較大﹔廣播電視研究持續增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廣播電視研究論文中,每年都有廣電傳媒改革、收視率和傳媒經濟的研究論文,一般在5至10篇左右,因此傳媒經濟研究論文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的趨勢,是三年來的研究重點之一。

從研究主題來看,新聞理論研究中新聞傳播法研究一直是研究重點﹔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自由、公共新聞和公民新聞是一個持續性話題﹔多位學者在新聞與民主、新聞與權力、新聞與社會研究中不斷吸收和反思當代西方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對中國新聞媒體的性質、功能和定位進行思考。政府信息公開、政治轉型問題在新聞理論研究中也有所體現。

傳播學研究論文持續性研究主題包括媒介批評、政治傳播和風險傳播(危機傳播)。在本文統計中,傳播學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傳播學理論研究活躍度高,不斷有學者引入新的傳播理論和推進舊理論的新發展。

網絡傳播論文持續性研究主題主要是網絡輿論,以及網絡輿論傳播所引發的網絡問政、網絡反腐、網絡治理、網絡信息秩序、網絡公關、網絡把關、網絡水軍等話題。三年來該主題研究逐漸從現象研究發展到規范研究和文化研究,如網絡法治問題、網絡表達多元共識和網絡民粹主義的分析等。

新媒體領域研究主題總體比較分散,即使是大數據研究,也涉及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多個領域,宏觀研究居多。微博研究的波動變化同微博產品周期和政治因素相關。這些變化反映了新媒體傳播對新聞傳播業以及整個社會系統產生了整體性影響,學界積極地捕捉到了這些變化,但微觀研究、理論研究和預測性研究亟須深入。

2011年至2013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實施的前三年,《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基本反映了國家重大政策的調整和實施情況,如推進中國新聞法治進程、推進傳媒體制改革、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和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競爭等重大選題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其研究深度不斷推進,研究主題不斷細化。(段卉為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喬蘭為中國傳媒大學社會服務與發展辦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劉自雄,等.2012年度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綜述——基於9種CSSCI期刊的分析[J].現代傳播,2013(3).

[2]尹連根.現實權力關系的建構性呈現——新聞定義的再辨析[J].新聞與傳播,2011(8).

[3]朱穎,樂志為.從權力的多元化視角看媒介的傳播權[J].新聞與傳播,2011(10).

[4]庹繼光.“媒體審判”:防衛性權利的異化——對輿論監督司法的合法性解讀[J].新聞與傳播,2011(2).

[5]李玉潔.政府、公眾、媒體三方信息公開測評體系研究[J].新聞與傳播,2011(8).

[6]張建中,任孟山.當民主遭遇威權政治:他信對泰國媒體的控制[J].新聞與傳播,2011(9).

[7]劉自雄,等.2012年度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綜述——基於9種CSSCI期刊的分析[J].現代傳播,2013(3).

[8]姜華.市場新聞業與傳媒的邊界——從《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說起﹔張濤甫.“竊聽門”背后的媒介政治﹔姜飛.“竊聽門”事件:西方傳媒與政府關系反思[J].新聞與傳播,2011(11).

[9]張瑞靜,葛艷玲.試論大眾傳媒的“期望設置”功能[J].新聞與傳播,2011(12).

[10]袁靖華.媒介正義論:走向正義的傳播理論與實踐[J].新聞與傳播,2011(6).

[11]邵培仁,夏源.媒介尺度論:對傳播本土性與全球性的考察[J].新聞與傳播,2011(3).

[12]張淑芳.數據庫:消費社會的“超級全景監獄”[J].新聞與傳播,2011(8).

[13]潘祥輝.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兼駁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J].新聞與傳播,2012(2).

[14]盧家銀.從民主主義到精英主義——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的新聞自由理念比較[J].新聞與傳播,2012(6).

[15]黃旦.媒介就是知識:中國現代報刊思想的源起[J].新聞與傳播,2012(5).

[16]劉大明.試論宋代謠言傳播的政治風險防控[J].新聞與傳播,2012(8).

[17]樊水科.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李普曼與舒德森就新聞與民主關系問題的分歧[J].新聞與傳播,2012(12).

[18]孫藜.對美國新聞業思想遺產的兩種建構——以凱瑞與舒德森的爭鳴為中心[J].新聞與傳播,(9).

[19]童兵.政治體制改革:輿論監督推進的前提[J].新聞與傳播,2012(10).

[20]喻國明.社會化媒體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轉型及行動邏輯[J].新聞與傳播,2012(7).

[21]張金璽.論美國誹謗法之類型化歸責體系[J].新聞與傳播,2012(12).

[22]羅斌,宋素紅.記者拒証權適用范圍研究——以兩大法系代表性國家為對象的比較法考察[J].新聞與傳播,2012(1).

[23]尹韻公.論中國獨創特色的內部參考信息傳播工作及其機制[J].新聞與傳播,2012(8).

[24]鄭保衛,黃全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依據與現實意義[J].新聞與傳播,2012(10).

[25]沈曉靜.《新聞聯播》的話語建構對新聞價值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2012(2).

[26]李玉恆.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變化分析[J].新聞與傳播,2013(11).

[27]郭全中.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轉型:誤區、問題與可能的路徑[J].新聞與傳播,2012(10).

[28]陳映,董天策.試論傳媒多元化的政策邏輯[J].新聞與傳播,2012(10).

[29]柳海龍.監測信息環境的質量:媒體表現的理論及測量[J].新聞與傳播,2012(11).

[30]沈正賦.信息耗散模式與新聞真實性——兼論香農—韋弗“噪音”說和馬萊茲克系統模式[J].新聞與傳播,2012(7).

[31]潘祥輝.論傳播失靈、政府失靈及市場失靈的三角關系——一種信息經濟學的考察視角[J].新聞與傳播,2012(8).

[32]吳旭.“類危機”:社交媒體時代的新挑戰[J].新聞與傳播,2012(11).

[33]彭蘭.社會化媒體、移動終端、大數據:影響新聞生產的新技術因素[J].新聞與傳播,2012(12).

[34]李名亮.微博、公共知識分子與話語權力[J].新聞與傳播,2012(10).

[35]周培源.“微博無影燈”效應的再思考[J].新聞與傳播,2012(11).

[36]雷啟立.傳統報紙媒體是否會死亡[J].新聞與傳播,2013(1).

[37]陳娜.轉型中國多元利益主體的媒介表達[J].新聞與傳播,2013(9).

[38]王維佳.什麼是現代新聞業?——關於新聞業與新聞人社會角色的歷史辨析[J].新聞與傳播,2013(3).

[39]張兵娟.互動儀式中的情感傳播及其建構——以中國好聲音為例[J].新聞與傳播,2013(5).

[40]齊愛軍,洪浚浩.西方有關主流媒體研究的多元理論視角分析[J].新聞與傳播,2013(7).

[41]胡泳.互聯網國際話語權構建的三個維度[J].新聞與傳播,2013(3).

[42]關世杰.對外傳播中的共享性中華核心價值觀[J].新聞與傳播,2013(3).

[43]王異虹.科學傳播與中國對外傳播發展戰略探究——以對德、美、英三國主流媒體2000—2011年關於中國報道的分析為例[J].新聞與傳播,2013(5).

[44]李良榮,劉暢,適宜於報道的社會運動——反思西方主流媒體對阿拉伯之春與佔領華爾街的媒介建構[J].新聞與傳播,2013(10).

[45]蘇?.中國互聯網公共討論中的多元共識:基於政治文明發展進程裡的討論[J].新聞與傳播,2013(2).

[46]許瑩.網絡群體傳播中反向社會情緒的放大效應及其疏導[J].新聞與傳播,2013(9).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