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3期

2011年至2013年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主題分析

——基於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

段卉 喬蘭

2014年03月31日10:14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本文選取《新聞與傳播》為研究對象,統計了2011年至2013年三年《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的新聞傳播類論文共519篇,研究目的是通過將每年的論文研究領域、研究主題、作者和原文出處進行統計和分析,並作出年度對比,對三年來該刊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作出比較准確的統計,並對統計數據進行定性分析,勾勒新聞學與傳播學整體研究情況﹔在此基礎上,對研究主題進行統計和分析,顯示新聞學與傳播學內部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的變化。

【關鍵詞】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研究領域﹔研究主題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新聞與傳播》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文摘類刊物,月刊。該編輯部通過對全國主要新聞學、傳播學專業期刊和學報進行精心篩選,選擇已發表論文進行全文轉載,是新聞傳播學界的權威性刊物。通過對該刊被全文轉載論文的研究,能夠比較全面地把握當前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總體情況和研究熱點。本文選取2011年至2013年被全文轉載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1年全年合計轉載論文181篇,2012年175篇,2013年163篇(因出版時間關系,本文未統計第12期),三年合計519篇。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統計工具,將所有論文進行編碼統計,在統計數據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具體研究方法是將所有論文根據其研究領域和研究主題二級編碼,研究領域編碼主要參考劉自雄對2012年新聞傳播學論文的研究[1],將研究領域劃分為14個類型,分別為中外新聞傳播史、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傳媒經濟、傳播學、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輿論學、廣播電視、網絡傳播、新媒體(不包括微博)、微博、廣告學、新聞傳播教育和其他。首先需要說明,由於目前新聞傳播學交叉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比較普遍,在研究領域編碼過程中,實際存在著編碼誤差。研究領域的14個類型之間也有交叉,但這樣編碼能夠比較清晰地勾勒出新聞學與傳播學的整體研究情況。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對研究主題進行統計和分析,顯示新聞學與傳播學內部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的變化。

本文具體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顯示當年被全文轉載論文選題領域和研究主題﹔二是通過年度統計數據的對比,描述每年被轉載論文選題領域和研究主題的變化﹔三是統計高比例被轉載的論文作者和原文出處,以此形成一個觀察當前學術期刊和研究者的小窗口。

二、2011年被全文轉載論文研究范圍和研究主題分析

《新聞與傳播》2011年被全文轉載論文(以下簡稱論文)181篇。分布在中外新聞傳播史、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傳媒經濟、傳播學、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輿論學、廣播電視、網絡傳播、新媒體、微博、廣告學、新聞傳播教育等14個領域,布局如圖1。

在這14個傳播領域中,中外新聞傳播史論文11篇,其中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史的佔8篇,比重非常高,這和近年來史學研究的民國熱有直接關系。

新聞理論論文39篇,研究主題涉及新聞理論研究的幾乎所有領域,包括從建構論角度重新定義新聞為“現實權力關系新近變動的建構性呈現”[2]。新聞傳播法的研究論文共10篇,學者討論了媒體傳播權[3]、記者採訪權、媒體防衛性權力在媒介審判中的異化[4] 以及傳媒法和誹謗案件改革等話題,顯示了新聞法治的急迫性和復雜性,對於媒體性質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傳媒公共性”問題上,對於媒體功能的討論集中在媒體輿論監督和媒體能否促進民主的問題上。有學者認為,我國應該建立政府、媒體和公眾三方信息公開測評體系,改變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指數的“自我評價”[5]。媒體與權力的研究主題包括泰國政府對本國媒體的控制[6],以及歐美學者對新媒體與權力關系的理論探討。

新聞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聞業務領域的研究論文較多[7],但2011年被全文轉載新聞業務領域的論文較少,隻有9篇,其中有3位學者研究《世界新聞報》“竊聽門”事件,這3篇論文比較趨同的特征是理性較強,探討了新聞業與市場、新聞業與政府的關系[8]﹔環境新聞研究論文2篇﹔如何治理媒介“亂象”的論文3篇。新聞業務研究論文基本向新聞理論研究方向延伸,狹義的採寫編評攝的新聞業務研究論文沒有被轉載。

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推進三網融合的整體方案》,明確了國家政策導向,媒介融合和三網融合的討論比較熱烈。經統計,2011年傳媒經濟論文18篇,其中傳媒體制改革的論文7篇,媒介經營管理的論文11篇,都是在媒介融合和三網融合背景下展開的,其中寫報業轉型的論文有1篇。本文把廣電媒介經濟的論文歸類到廣播電視領域,那麼實際上傳媒經濟研究論文已接近30篇。

傳播學論文16篇,總體反映了傳播學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傳播學研究不斷突破經典傳播學的理論范疇,提出了新的理論假設,引起西方傳播學新的研究成果,如研究者提出大眾傳媒的“期望設置”功能[9],媒介正義論[10]、媒介尺度論[11]討論了傳播本土性和全球性之間的關系。傳播學基礎研究6篇論文多是從傳播學學科建制、傳播學研究范式、傳播學本土化等角度成文。

輿論學論文4篇,主要討論了輿論引導體系構建、公民言論空間和謠言的社會學解讀。另外,研究“網絡輿論”的論文有8篇,說明輿論學研究的重心已轉向網絡輿論。本文將其歸類到網絡傳播統計當中,包括網絡輿情、網絡輿論事件、網絡輿論監督、網絡輿論引導和網絡謠言傳播機制。網絡傳播論文共21篇,研究主題除網絡輿論外,還有網絡治理、網絡信息秩序、網絡新聞評論、網絡問政、網絡水軍、網絡群體事件、網絡公關、網絡傳播特征等主題。

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14篇,多是討論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問題﹔廣播電視研究論文共26篇,研究廣播的論文隻有3篇﹔研究電視“公共性”或公共電視的4篇,其他多是研究廣電體制改革、節目創新和收視率等問題。

新媒體研究(不包括微博)論文5篇,其中有3篇討論新媒體新聞生產和產業格局,1篇反思“全媒體”,1篇提出數據庫成為消費社會的“超級全景監獄”[12]。微博研究論文4篇,主要從網絡傳播學出發討論了微博的社會功能。廣告學論文11篇、新聞傳播教育論文3篇,主要討論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問題。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