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4年·第1期

新視聽環境下媒體結構及媒介心理的轉變【3】

楊競博

2014年04月15日16:46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四、廣播

廣播在新媒體裡被擴大為音頻Audio,除了傳統的廣播媒體走向網絡,三網融合以外,網絡上也出現了豆瓣電台、蝦米電台等技術上並不依賴於FM、AM的新媒體電台。從技術上,新媒體環境令廣播擺脫了很多局限。

首先是收聽裝置的局限,不用再攜帶一個收音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收聽。

再者是聽覺的局限,Audio不僅僅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還是永不消逝的內容。互聯網就是一個音樂庫,可以反復收聽,還可以自主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廣播傳播稍縱即逝的弱點,令廣播傳播內容永葆生命力。

第三是傳播盲區的局限,FM、AM傳輸總有難以覆蓋的某些區域。

第四是視覺的局限。網絡令廣播更加豐富和立體,讓廣播媒體擁有了可視平台,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彌補了廣播節目僅有聲音,而無圖像和文字的缺憾。在新媒體平台上,音頻文件可以和文字、圖片圖像實現三合一的多媒體傳播效果,受眾不但可以聽節目,同時可以看到其他聽眾的評論、看見主持人在直播間的狀態等。

此外,廣播進入新媒體后,受眾也改變了被動接收的地位,可以自由地選擇聽什麼節目而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除現場直播外,每個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節目表。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是媒體結構及媒介心理的轉變:信息傳播路徑的改變、受眾媒介習慣的改變和媒介行為的改變。傳統媒體技術與新媒體技術融合,為傳統廣播電影電視媒體開辟了全新的空間和方向。視聽語言的“視”不再僅僅是TV(電視),而是更大內涵與外延的Vedio(視頻內容),“聽”不再僅僅是Radio(廣播),而是更大內涵與外延的Audio(音頻內容)。縱觀媒體的發展歷程,技術革命為媒體發展生產出許多最具時代感的互動方式,比如聽眾來信、熱線電話、短信平台、網絡評論、博客、微博……這些新技術無一不為傳統媒體帶來了諸多的便利服務和創意源泉,無一不為受眾在收聽方式和互動方式上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如何與新媒體互利互補、積極融合,推動自身產業結構向現代傳媒產業轉型,將是當下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時代課題。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注釋

[1] 藍凡:《淺論電視劇結構的美學特征》,《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1期。

[2]潘昕:《電視劇進入“網台聯播”時代 網台聯動制播共享》,《天天新報》2011年06月09日。

[3] 金鷹網:http://www.hunantv.com/p/20131012/1612296745.html 2013年10月12日

[4] 李曉宜:《新媒體給電影帶來了什麼?》,《光明日報》2011年12月26日第07版。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