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4期

論《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特色【5】

張舉璽

2014年04月16日16:4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六、尊崇西方自由主義,為激進改革量身定做

自由主義的一個理論核心就是自由經濟,反對政府干涉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認為企業隻有在市場中自由競爭才能生存和發展。傳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業機構,不僅應通過市場競爭獲得生存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獲得經濟獨立,維持財政上的自給自足,使其不受特殊利益的壓迫,從而享有真正的輿論自由。

在“輿論多元化”思想和自由主義理論的指引下,《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於1990年8月1日生效,取消了報刊出版審批制,代之以出版登記許可証制度。蘇聯通過立法進一步賦予大眾傳媒充分的政治自由。同時,激進的市場經濟改革又賦予大眾傳媒充分的經濟自由,從而使大眾傳媒業從傳播理念到經營機制、從傳播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去共化”蛻變。一套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新聞理論為指導,以私有化、市場化為運行機制的“新型大眾傳媒體制”在蘇聯社會主義國度內得以建立。

筆者翻閱大量解密后的俄文文獻后得知,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雖然全力以赴推行“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政策,但其根本目的在於借此推進政治經濟改革,鞏固蘇聯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為了配合“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政策的實施,他早在1986年就授意議會要盡快起草蘇聯大眾傳媒法。由於各種原因,直到1989年9月大眾傳媒法草案才放到他面前,他懷著欣喜的心情從前到后一行不落地看了一遍,但發現這並不是他要的大眾傳媒法,而是要徹底解除蘇共和他本人對傳媒的控制。

資料顯示,戈爾巴喬夫對草案的許多條款都很不滿意,特別是對完全放棄蘇共的審查權不滿意。於是,他指示議會重新起草或者全面進行修改,然后交由蘇聯人民代表大會討論。1989年12月4日,經過多次修改后的草案,共7章43條在報刊上發表,交由全民討論。1990年6月初,經全民討論后的大眾傳媒法草案(內容調整為7章39條)重新交到戈爾巴喬夫面前。

面對這樣一部“去共化”法案,他的心情極為矛盾:一方面為了表示自己銳意改革的決心,換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新聞界的好感,他必須堅決支持蘇聯大眾傳媒法盡快頒布﹔另一方面為了堅持黨性原則和維護自己的權威,他又不能接受這部法律的實施。[9]

迫於形勢需要,他最后還是簽署了《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事實上,當時蘇聯議會已經在葉利欽的控制之下,該法的起草和制定,其實完全是在葉利欽和議會反對黨的操縱下進行的,不管如何修改,該法都會成為一部為激進改革派量身定做的法律,將1985年以來傳媒的激進行為完全合法化,並徹底解除了蘇共對傳媒的控制。該法取消新聞查禁,解除傳媒壟斷,實現傳媒自治,從政治上確立了蘇聯意識形態的多元化,擴大了黨內反對派的影響,使蘇共喪失了最后一個斗爭的陣地。該法生效不過一年,1991年8月,蘇共即宣告解散,12月,蘇聯完全解體。﹝10﹞

綜上所述,《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徹底取消了“把關人”制度,禁止審查、解除壟斷,完全實現傳媒自治,表現出更加自由和開放的主導思想。盡管有太多的疏漏、太濃的自由主義色彩,但至今仍然被俄羅斯學者評價為是一部激進的、革命的法律,它不但取消了新聞審查、確立了言論自由、給予多種主體創辦大眾傳媒的權利,而且第一次把大眾傳媒的管理直接納入了法治軌道。

但從根本上說,《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放棄黨性原則,用“潰壩方式”瞬間開放輿論陣地,尊崇西方自由主義,推行絕對化新聞自由,完全脫離了蘇聯國情和蘇共黨情。大眾傳媒向來被看作是執政黨的主要執政工具,傳媒自由可以反映出國家民主化程度。但是,如果把傳媒自由當成推動國家民主進程的重要手段,而主動放棄黨對它的控制權,那麼,傳媒自由就會給社會帶來混亂,給執政黨帶來滅頂之災。

事實証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蘇共的解散、蘇聯的解體,與蘇共對傳媒控制權的喪失有必然的聯系。可以說,《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的不設防、不作為極大縱容了反對派創辦媒體的熱情,他們煽風點火、肆意捏造新聞、大肆濫用新聞自由、踐踏新聞原則,成為蘇共歷史的“審判者”,並最終徹底瓦解了蘇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

可以說,《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是一部絕對新聞自由化的法律,這股絕對新聞自由化思潮意外地加速了蘇共亡黨的進程。假如《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能堅守黨管媒體的原則,在面對數十年積累起來的社會矛盾壓力時,用“提閘放水”的方式,逐步開放新聞輿論陣地,循序漸進地減少社會輿情壓力,那麼,有理由相信蘇聯的歷史將會改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聞自由化與蘇共亡黨關系研究》(11BXW002)的階段性成果,2013年中國新聞學年會《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論壇》論文]

(作者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河南大學傳媒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З?К????????ЕЧ??ИИД?У?ИХ??ЕД????ХМ??????

ЙИ?Ф??М?ЦИИ》,12июня1990г.,?татья.

[2]張舉璽.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1.

[3]Замятина?.?вободапрессы:победыипоражения//Эхопланеты.-2003.-NO.41.-?.14-17.

[4]列寧.列寧全集(3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82、183.

[5]Ленин?.И..?олн.?обр.?оч.М.:Изд-во?оветскаяшкола,NO.5,11.

[6]文有仁.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新聞改革及其惡果[J].當代思潮,1994(4).

[7]?оффаДж.?т????к?оссии:Историянеоконч.кризиса,1964-1994:[?ер.ситал.].-М.:Междунар.отношения,1996.ст-218.

[8]李瑋.轉型時期的俄羅斯大眾傳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6∼17.

[9]江流,陳之華.蘇聯演變的歷史思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61.

[10]史天經.普京“可控民主”與俄國新聞媒體[J].青年記者,2006(19).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