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騰沖之圍"沖擊"抗日雷劇" 余戈:抗戰史不可吹牛

蔣肖斌

2014年06月10日07: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余戈崔永元對談《1944:騰沖之圍》

  崔永元、余戈在《1944:騰沖之圍》新書發布會現場。

  《1944:騰沖之圍》作者余戈說:“戰爭考驗一個民族素質的現代化程度,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那部分,如,理性、認真、嚴謹、堅忍的作風。這些轉換至和平歲月,就是現代企業最推崇的信條。那個在工廠流水線上經受了此種檢驗的他國員工,一轉身就可能在戰場上成為你的勁敵。”

  日前,《1944:騰沖之圍》在三聯韜奮書店首發。余戈在本書中延續了其首倡的“微觀歷史”的研究寫作風格,以時間為經、戰地為緯,用了52章、80萬字的篇幅,全面細膩地還原了騰沖之戰。

  發布會開始前,余戈和主持人崔永元被困在發生故障的書店電梯裡近半個小時﹔若時光回溯70年,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與日軍第56師團,在雲南騰沖膠著了整整127天。崔永元說:“今天的很多年輕讀者,看過不少抗日雷劇。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對他們的思想可能是一種沖撞。”

  《1944:騰沖之圍》上部“游擊騰沖”記述了自1942年5月騰沖淪陷后,遠征軍游擊部隊、騰沖抗日縣政府及民眾對侵略軍的不屈抗爭。中部“海拔最高的戰場”和下部“浴火之城”則記述了自1944年4月至1944年9月,共計大小戰斗40余次的騰沖反攻戰。從戰事的前因后果,到具體的戰役、戰斗部署,從雙方兵力、兵員成分,到武器裝備、戰斗力評判,甚至日軍殘兵的逃跑路線,所述之細致堪稱“戰場考古學”。

  國內寫戰爭的作品中紀實文學較多,且主要用中國方面的史料。余戈則用中日之間的史料“互參”,再綜合來自第三方的資料,如美國、英國,力求完整、客觀。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就在“掘地三尺”的史料發掘中浮出水面。

  騰沖之戰在史書上是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重創日軍第56師團主力,並在決戰中殲滅“騰越守備隊”三千余人,迫使日軍第148聯隊焚燒軍旗。其中反攻高黎貢山,創造了在“二戰海拔最高的戰場”(據美軍戰史)上的山地野戰記錄﹔騰沖圍城作戰,則首開城市攻堅戰之先河,騰沖因而成為中國在八年抗戰中收復的第一座縣城……

  但在余戈筆下,不僅如此。

  余戈講了一個故事。在滇西反攻的一年前,中國遠征軍的一架運輸機在騰沖失事,被日軍截獲了飛機上攜帶的密碼本和軍隊指揮系統表。如此大的安全事故中國方面竟然一無所知,密碼照用,被日軍破譯后掌握了反攻部署,在之后的戰場上被處處壓制。

  還有一個關於“吹牛”的故事。中日在記錄每一場戰斗時,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吹牛”的情緒。余戈發現,中國軍隊上下往來的電報中充滿了大量早報、虛報、謊報的戰況。崔永元評價:“現在我們的微博、微信,說不定還處於‘吹牛’的狀態。”

  《1944:騰沖之圍》中的全部記述均能“落地”,隨書附贈的35幅地圖和79張歷史照片,再現了70年前的戰火硝煙。騰沖之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告終。騰沖古城在“焦土”狀態下得以收復,但遠征軍也付出了傷亡近兩萬人(陣亡9000人)的慘重代價。

  從鬆山寫到騰沖,接下來還要寫龍陵,余戈打算用“三部曲”描畫出滇西這個抗戰局部戰場的微觀全景圖。余戈說,最吸引他的是“現代化”這個概念。“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寫的是明朝的歷史,但落腳點卻是中國現代化的轉型。戰爭與戰場,永遠是檢驗先進與落后的終極平台。先進的東西總是相似的,落后的東西則各有各的面貌。我要讓大家看清楚,在人類最殘酷的拼殺過程中,我們和對方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