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6期

大數據思維下的新聞編輯學

王君超

2014年06月18日14:09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摘要】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思維變革,在數據視覺化、關聯性思維和預測性思維等方面對傳統的編輯思維發生著影響。在大數據與媒介融合背景下推進編輯課程改革,需要延長傳統的“新聞編輯鏈”,實現新聞業務之間完全融合﹔引入“雲報紙”等雲技術新聞產品,刷新編輯學的研究客體﹔實現新聞編輯與史論的融合﹔實現從重方法到重創意的轉移,同時應強調傳統編輯學提倡的把關人角色、嚴謹細致的編輯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大數據 媒介融合 編輯思維 課程改革

★大數據時代編輯思維方式的轉變

“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認為,大數據時代帶來重大的思維轉變。在這個以“Volume(海量)、Velocity(高速)、 Variety(多樣) ”的“3V”為特征的時代,新聞編輯的思維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

首先,開發數據視覺化思維。該書的兩位作者認為,“大數據時代與三個重大的思維轉變有關”。其中的第一個轉變,就是“要分析與某事物有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數據樣本。”﹝1﹞大數據宣布了抽樣的死亡,因為它強調的是“全數據模式”,即“樣本=總體”。這將對編輯的思維模式產生兩個層面的影響:一是宏觀思維。要求編輯工作善於利用專業人員挖掘的大數據來策劃報道、設計版面,而不再僅僅依靠傳統的問卷調查和街頭截訪式的“精確新聞學”(precision journalism)理念﹔二是整合思維。大數據帶來的信息一方面是海量的,另一方面又呈現出信息密度低和不宜提純的缺陷,因此必然帶來信息的冗余和混亂。這就要求編輯更加注重對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在對信息把關過程中強化“把關人”的過濾、降噪功能,同時重視數據的視覺化,力求用更直觀、更生動的形式呈現新聞中的大數據。

其次,重視關聯性思維。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不再探求難以捉摸的因果關系,轉而關注事物的相互關系。”﹝2﹞這一思維方式對編輯工作不無啟發意義。編輯工作的核心是根據文本的不同類別“編次其事”(《史記》),以使“辭之輯矣”(《詩經》)。無論是稿件編輯中的“稿件配置”,還是版面設計中的“空間組合”與“反組合”(分立),體現的都是一種關聯思維。在報紙編輯轉型為多媒體融合編輯的條件下,處理多媒體文本更需要運用關聯思維,以便利用不同形態文本之間的某種聯系,來建構(組合)或解構(反組合)其中的關系,並通過訴諸視覺而呈現出某種意義。

第三,預測性思維。大數據的關聯思維同時也是一種預測性思維。誠如《大數據時代》一書的作者所說,“通過給我們找到一個現象的良好的關聯物,相關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捕捉現在和預測未來”。“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法基礎上的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通過找出一個關聯物並監控它,我們就能預測未來”。﹝3﹞編輯學中的“新聞報道策劃”內容,就是基於對事物發展方向的判斷而謀劃出公眾關注的報道。如果說以往編輯能做到荀子所言“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是基於人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那麼,如今編輯的預見性則主要來自對大數據的分析。將事物的關聯性作為預測未來的基礎,可以啟發新聞策劃更多地關注文本和社會現象之間的相關性,策劃出更有社會意義的報道,編排出更具傳播效果的版面或專題欄目。

但是,大數據思維並非條條都是金科玉律。比如,《大數據時代》一書的作者宣稱:“執迷於精確性是信息缺乏時代和模擬時代的產物。”“隻有接受不精確性,我們才能打開一扇從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戶”。“當我們試圖擴大大數據的時候,要學會擁抱混亂”。﹝4﹞對於認知科學和“精確新聞學”來說,這話具有一定的辯証色彩﹔但是,對於向以追求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編輯工作來說,“接受不精確性”、“擁抱混亂”則是與“校對如校讎”的編輯精神背道而馳的。此外,大數據研究者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數據的。但對編輯工作者來說,隻有數據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條理化、視覺化。因此,需要辯証地看待“大數據思維”對於編輯工作的適應性,而不能不加分析地予以“橫的移植”。

★大數據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編輯課程改革

大數據給報業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報業轉型”。2005年8月,中國的新聞出版開始了全行業的“數字報業”探索,其本質是“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報業,實現傳統報業體制、流程與形態的再造。”﹝5﹞“媒介融合”則是數字化報業轉型中的一個關鍵詞。

在大數據時代,當數字報業和媒介融合成為業界共識的背景下,中國內地的編輯學課程名稱與授課內容幾經改變,比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該課程,就從最初的《編輯原理與業務》、《報刊編輯》改為《新聞編輯》和《高級新聞編輯》,授課內容也從書刊、報紙、廣電、網絡編輯各自為戰,轉變為平面媒體為主、涵蓋廣義媒體編輯工作的新聞編輯學。根據最新的媒介融合規劃,將各種媒體編輯融為一體的融合編輯學改革也已箭在弦上。大數據思維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編輯學課程,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1. 延長傳統的“新聞編輯鏈”。在大數據的整合思維下,業界的“全媒體編輯部”致力於打破原有的媒體壁壘,在一個編輯平台上統一調配新聞資源。未來完全意義上的媒介融合,則是利用雲技術,實現“一個平台匯集、一個平台呈現、兩個平台橋接”,即在“全媒體編輯平台”實現成品匯集之后,在另一個多媒體平台動態地呈現“融合新聞”。在這個網絡平台上,紙媒、廣電媒體的物質形式,將讓位於其品牌符號,成為兩個平台“橋接”的媒介。

適應大數據“重關聯”的思維方式,新聞編輯課的授課內容應將傳統編輯環節向前后兩端延伸——通過實踐教學將編輯學的選題、策劃等教學內容延伸到新聞現場,並通過現場採寫,鍛煉學生的“編輯意識”和現場策劃能力﹔向后將採、寫、編、評的新聞業務鏈延伸到融合新聞和評報(節目評價),甚至作為最新“集成報道”形式的“微博新聞”,建立完善的“新聞業務鏈”,實現新聞業務之間完全融合。

2. 刷新編輯學的研究客體。將作為雲技術產物的“雲報紙”、“雲電視”、新聞客戶端(APP)等新的媒體形態引入編輯課堂,拓展編輯學的視野和授課內容。比如,在“雲報紙”的“前端”展示紙質的報紙形態及編輯技巧﹔在“后台”演示版面上的新聞如何融入多媒體“融合新聞”和保持數據更新。這些新的編輯客體的引入,一方面可用以說明報紙數字化轉型中的融合與創新﹔另一方面也可以探討“報紙”的外延,以及經營好報紙品牌對於延伸報紙產品鏈的意義。

3. 實現新聞編輯與史論的融合。為改變以往的新聞業務與新聞史論割裂框架下的“編輯學孤島”現象,可以通過報紙“書報刊合一——單面印刷——雙面印刷——分疊厚報——黃金瘦報”的實物展覽,對比完全脫離了紙媒介質的“網絡原生報”的網頁(如《赫芬頓郵報》),讓學生直觀了解報紙的形態演變及“報紙消亡論”的由來,了解媒介演化規律和補償規律,自己判斷報紙的未來走向。

4. 實現從重方法到重創意的轉移。傳統的編輯學教學比較重視培養學習者的實際操作能力。比如手把手指導學生畫版樣、電子排版或進行音視頻的剪輯。大數據時代則應訓練學生將多媒體文本編輯成“融合新聞”的創新能力,以適應“新新媒介”時代“用戶創造內容”的需要。在這方面,新華社的集成報道,《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衛報》的“融合新聞”堪為經典案例。

★不能改掉的“保留項目”

中國的新聞編輯學是一個開放、創新的系統,適應大數據時代媒介融合的需要進行改革,無疑具有現實意義。但是,這並非意味著要把傳統編輯學的精華改掉,而是在繼續弘揚以下編輯學精神的基礎上,“增益其所不能”。

一是編輯的“把關人”角色。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傳播以“碎片化”為特征,自媒體的興盛弱化了編輯的把關功能,凸顯了編輯在處理融合新聞時的信息提純與整合角色﹔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反中心”、“反主流”傾向,則顛覆了傳統價值觀,需要編輯利用多媒體“版面語言”予以疏導。

二是嚴謹細致的編輯作風。“一個信息開放社會給不理性的人帶來的問題是,可能導致他‘信息過度窄化’”,“大數據時代會使不理性的人更不理性”。﹝6﹞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碎片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加重了受眾倉促“解碼”信息的傾向,而無暇顧及大數據時代所尊崇的關聯性﹔融合新聞以多文本的形式呈現新聞,如果組合不當則容易造成多義性,甚至使文本徹底偏離原義。因此,大數據時代的編輯學課程,仍有必要弘揚“校對如校讎,滅錯如掃塵”的編輯精神。

三是批判性思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索諾漠分校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性批評中心所長保爾(R.paul) 斷言:“批判性思維應當構成21世紀教育的本質性基礎。”﹝7﹞新聞編輯的課程設置重在通過“增強新聞選擇、新聞價值判斷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新聞信息分析、呈現和評判能力有所提高。”﹝8﹞以使即將走向編輯崗位的學生在面對大數據時有所反思、有所質疑,避免對大數據隻有接受、沒有批判的單向度思維。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新媒介”環境下的報紙發展趨勢及轉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 4﹞ [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椰著. 盛楊燕,周濤譯. 《大數據時代》,第28-29頁,第29頁,75、79頁,45、49頁.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4.

﹝5﹞劉景來. 《數字報業是“六位一體”的新媒體》. http://www.cnci.gov.cn/news/media/20071120/news_11022_p3.htm.

﹝6﹞涂子沛. 《大數據》,第353頁.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

﹝7﹞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全球教育展望》,2001(1):34∼35.

﹝8﹞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編輯課程說明》. 見清華大學網絡學堂:learn.tsinghua.edu.cn.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