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藝晚會上,演員們載歌載舞,喜慶《若干意見》出台,表達對美好明天的向往。
中央新聞媒體採編人員贛州行記者團6月29日來到信豐縣西牛鎮。“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1934年,陸定一同志在環林疊翠的信豐油山地區寫下了這樣的豪邁詩句。在這片熱血沸騰的紅土地,記者團一行循著紅軍當年的印跡,翻看這片土地上珍藏的紅色記憶。
★
西牛鎮:紅色蘇區的典型代表
到達西牛鎮白蘭村紅22軍干部學校舊址的時候已是下午4時。這所佇立鄉間的普通平房毫不起眼,很難想象這裡曾是無數紅軍烈士成長的搖籃﹔項英、陳毅、李樂天、楊尚奎、陳丕顯,懸挂在干部學校牆上的黑白照片默默地講述著當年在信豐土地上發生的戰爭故事,也見証了信豐人民為革命勝利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和巨大犧牲。
信豐縣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從大革命時期至1949年8月解放,信豐先后有2.69萬人加入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被害以及犧牲人數達到一萬余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表現出了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對黨的無限忠誠。他們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無懼無畏,與敵人斗智斗勇,千方百計地保護紅軍游擊隊,為紅軍戰士提供糧、油、米、錢、藥等重要物資,傾其所有乃至慷慨赴死。
★
紅軍后代:一顆紅心永遠跟黨走
遠離戰爭年代、遠離紅土地的我們,似乎很難完全理解這種純粹的革命信仰。直到我們來到西牛鎮白蘭村這個“盛產”烈士的村庄,親眼見到兩位革命烈士的后人時,這種革命信仰、革命傳統才有了最為具體的詮釋,全體記者都感受到了強烈的情感沖擊和精神共鳴。
黃訓連,1933年生,是革命烈士黃家林的遺腹子。79歲的他至今和老伴住在一幢土坯房裡。這個“家”沒有一樣電器、一樣家具,甚至沒有一扇不透風的門,人均年純收入僅1690元。3個兒子中,一個成了別人的入贅女婿,一個40多歲了還打著光棍,小兒媳因為不堪忍受貧窮,4年前離家出走,如今隻留下12歲的孫子黃銳陪伴身邊。
黃訓華,1949年生,祖父、伯父、叔父在第二次革命戰爭期間一次戰役中同時犧牲。初中畢業的他多年擔任白蘭村的黨支部書記,然而生活的重擔、命運的艱難仍然牢牢地壓在他的肩上——妻子癱瘓在床,兒子在外打工,兒媳有些痴呆,一家人全靠4.5畝耕地上種植的水稻、花生和少量蔬菜為生。
兩位老人為自己的革命家史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珍藏著一切與紅軍有關的文件、讀本、獎狀。在他們看來,這是比任何東西都要珍貴的傳家寶。黃訓連老人說:“黨和政府很關心我們,總是派人來詢問我們需要什麼幫助。”黃訓華老人說:“我是一個有30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雖然不能像前人一樣捐軀,但也希望能夠為黨多做一些事情,不要給黨添麻煩。”當記者們把臨時籌集的“心意”交到兩位老人手上時,老人不約而同地堅決推辭,隻要有飯吃、有衣穿,他們就覺得很滿足。
數萬信豐人民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他們的前輩都為革命浴血奮戰,而直到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還在貧困中掙扎,還承受著經濟發展落后的現實。
★
贛南蘇區:明天一定會更好
蘇區、老區、紅區並不是被遺忘的角落。
針對贛南等蘇區經濟社會發展偏落后的現實,日前,國務院正式出台了《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消息傳到蘇區,傳到贛南,當地群眾和干部特別興奮。當晚,像過大年一樣,信豐人民自發地在文體廣場上燃放起煙花鞭炮,絢麗的煙花映照了整個信豐縣城的夜空。黃訓華和黃訓連兩位老人分外高興。他們說:“這是黨送給我們老區人民最好的禮物!”
信豐縣委書記廖長榮難掩興奮之情。他告訴記者,信豐縣東鄰安遠縣,南靠龍南縣,西連廣東南雄市,北接南康市,正可以憑借顯著的區位優勢,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和環境稟賦,大力發展特色臍橙產業,引進先進制造業,加強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堅決貫徹《若干意見》的部署,把蘇區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
在老區人民看來,革命的信仰永遠不會過時,革命的傳統始終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歷史和現實都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昨天,團聚在黨旗下,我們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今天,堅定不移地跟著黨走,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記者顧保國 熊湘怡 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