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蘇區的一個鄉鎮,3年解決1100多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問題,這是打通好政策‘最后一公裡’的最好驗証。”
“在縣城最好的學校創辦‘紅色班’,全免800多名紅軍后代及孤兒貧困生的食宿費,並與黨員干部結對幫扶,這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銀,真心實意投入教育工程。”
……
6月27日,這是參加“中央新聞媒體赴贛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室主任黃冠來到興國縣,通過採訪得到的直觀感受。黃冠完成採訪時,已是晚上九點多鐘。
黃冠說,鄉村變化體現基層政府執政能力,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解決打通“最后一公裡”的重要內容。基層政府工作效果如何,政府干了什麼,最終要靠百姓去檢驗,而不能自說自話。
黃冠注意到,在介紹贛南蘇區目前仍是全國較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時,其中說到一個原因是“戰爭創傷”。“戰爭已經過去七八十年了,仍對當下造成影響,這也在警示我們決不能讓貧困一代一代傳下去。通過開辦‘紅色班’,幫扶的不僅是一個家庭,也是在幫扶下一代。受到幫扶的孩子,將向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
在農戶家吃晚飯時,鄉干部黃淼瀾提到一個“挂”在半山腰的村庄如何通了路、通了水,黃冠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拿出採訪本記下來,說:“能不能帶我去一趟?”
黃冠是一名有十多年採訪經歷的記者。未來幾天,他和4名中央媒體記者將在一農戶家裡住下,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結束採訪時,記者問黃冠為什麼這麼關注鄉村變化,他說:“我們國家現代化,不能光看城市的高樓大廈,還要看鄉村的點滴變化。”(記者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