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7月1日電(記者樊曦)六月的贛南,碧野千裡。
八十年前,提出“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從這片土地出發長征,走向全國。
如今,這片土地的人民正沐浴在黨中央、國務院加快老區跨越發展的陽光之中。在《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兩周年之際,紅色贛州續寫著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群眾路線的新篇章。
思民之所憂
走進興國縣銘恩新村,隻見一幢幢青色坡頂、白色磚牆的三層聯排新房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
在村民胡世瑞214平方米的新家裡,寬敞亮堂的客廳牆上挂著幾幅照片。“你瞧,那就是我以前住的房子。”胡世瑞指著其中的一張說。照片是當地農村典型的土坯房。牆體已大片開裂,破敗不堪。
“興國”這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意義。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曾有9萬多人參加紅軍,無數的人支援紅軍,是被毛澤東稱為“創造第一等工作”的蘇區模范縣。然而,不少蘇區后人生活仍較困難。
民之所憂,政之所系。對於胡世瑞們來說,住上新房,擰開水龍頭能用上水,打開電器不會跳閘是多少村民心裡的“第一等願望”。兩年間,乘著“若干意見”的春風,興國縣完成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二萬三千多戶。
銘恩新村匯聚著周圍五個村的土坯房戶。為了更好地滿足村民們的需求,鄉黨委書記宋平榮沒事就和村民聊家常。村口建起了廣場和社區中心,不少老人跳上了廣場舞,社區中心裡有網絡視頻室,供留守兒童跟父母視頻。
“我們的手機號碼都公示,村民有啥需求可以直接反映。我們做得好不好,要看他們滿不滿意”。宋平榮說。
急民之所急
在於都縣貢江鎮有一位“名人”。每周三上午,他值班的城北社區中心來人特別多,許多人都是慕名而來,甚至有些人來自偏遠的鄉鎮和其它縣市。
他就是貢江鎮民政所副所長鐘萬禎,一位老民政干部。鐘萬禎說,每天接觸最多的,不是患病的,就是困難的,都是弱勢群體。
“這部分人尤其需要社會的關愛。我個人的力量小,但是能多做一點就是一點。”鐘萬禎說。他的工作很瑣碎,從城市低保、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到老軍人優撫,林林總總有幾十項。
二十年如一日,做的也許是瑣碎的事情,但堅守的卻是一顆“急民之所急”的心。
即使在春節,鐘萬禎也常是電話不斷,每個救助的電話,他都是有求必應。即使不在他的職責范圍內,他也會詳細地解釋下一步尋求幫助的途徑,讓群眾帶著問題來,不帶著疑問走。
提起鐘萬禎,向陽社區的居民李石生連說了三個“感謝”。他的妻子患了癌症,家裡缺乏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難,幾乎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鐘萬禎從閑聊的群眾口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找到李石生的家了解情況。
“他為我們申請了低保和醫療救助,材料都是他一點點弄的。”李石生說。被病魔和經濟雙重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一家,終於減少了不少壓力。
為了讓群眾更方便找到自己,更清楚了解近幾年不斷加大力度的惠民政策,鐘萬禎還創新了工作方式。他不僅開通了QQ,去年還開通了“鐘萬禎服務崗”微信,隨時隨地為群眾答疑解難。
送民之所需
在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有這樣的一位“紅色傳人”。
他不是建筑師,卻天天到村民土坯房改造的工地上,監督一幢幢承載著村民新生活希望的小樓拔地而起﹔他不是村民,卻被村民稱為“編外村民”,常常下到田裡,和村民探討蔬菜種植技術﹔他不是村干部,卻是村裡理事會“長老”們咨詢請教的對象,一起探討村裡產業如何發展,村民如何致富。
他叫楊銳,是瑞金市衛生局的副局長。過去兩年,每年365天有300天都在村裡。“我還要呆兩年,把村裡的基建什麼的都搞好。”這位頭發有些花白,膚色已晒得和村民一樣黝黑的漢子說。
“華屋能有今天,楊銳功勞大。”華屋理事會會長華小平說。黃沙村是瑞金有名的紅色村和貧困村。當年,黃沙村有106人參加長征,幸存僅2人。尤其是華屋小組,43戶家庭有42戶烈屬。
楊銳沒有退縮。“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有著天然的感情。而且我是‘三送’干部,我明白自己的使命。”過去幾年裡,贛州以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的“三送”工作,讓10萬名黨員干部下基層、接地氣,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楊銳的使命就是要把黨和政府振興蘇區的好政策傳達好、執行好,讓老區人民思想有勁頭,生活有奔頭。
兩年間,楊銳指導村民加快土坯房改造,為村民建起了標准化衛生所﹔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他從村情實際著手,提出“田裡種煙葉、白蓮,山上種毛竹、油茶,房前屋后養土雞、蜜蜂”的產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