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央新聞單位赴贛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第二組採編人員繼續在於都調研採訪,他們深入到於都工業園區、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點、臍橙果園、養老院及群眾家中,圍繞園區建設、企業發展、生產技術創新研發、招商投資、土坯房改造和農業產業發展等進行了全面採訪,並在企業生產一線當“工人”,在西瓜大棚裡當“果農”,體驗基層勞動者的不易。
頂著烈日見証園區發展
調研採訪中,編輯記者們頂著烈日和高溫,走進於都工業新區施工現場,隻見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不休,一派忙碌火熱的建設場景。“投資5億元,具有獨特品牌文化理念,擁有先進自主研發設計中心的贏家服飾在今年投產﹔奧科特科技照明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節能產品遠銷歐美﹔格特拉克年產15萬台套汽車變速箱生產項目的上線……一個個大規模、新科技、高效益的大型企業落戶投產,園區落戶企業迅速增加到150余家,園區面積由原來的500多公頃擴大到如今的1000多公頃,規模和效益不斷壯大。”於都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賴曉強介紹說,2012年在《若干意見》利好政策的影響下,於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順勢發展,老區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成功轉型的新路。參觀完於都工業園的發展變化,編輯記者紛紛贊嘆於都工業園區變化之大、發展之快、規格之高。
求是雜志社記者張天資表示,通過採訪,自己切身感受到於都工業園區的發展態勢良好,一批大型骨干項目、高新技術項目、主導產業帶動項目、與大企業配套項目等落地開花,正在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
后背全濕體驗生產一線
當日下午,編輯記者還來到該縣奧科特照明有限公司的插件生產線上體驗。21歲的趙芝蘭是該公司生產車間的一名普通工人,取件、插件、安裝一連串的動作在她纖細手指配合下一氣呵成。“剛開始在這條生產線上時,我的操作技術還不熟練,不僅要花費大量時間,生產質量也時常達不到要求。一個班下來,累得腰酸背痛。”趙芝蘭告訴編輯記者們,剛進公司的時候由於缺乏經驗,在工作中也曾遇到過許多困難,但她一有空便主動向師傅請教操作技巧,利用空余時間練習。很快,她便掌握了要領,也比別人提前上了崗。
不過,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卻那麼難,當體驗的編輯記者們嘗試著把一根根細小的零件安裝在電路板上時,看似非常簡單的動作這時卻不那麼輕易做到,“要眼疾手快,要不然零件不僅安裝不好,還有可能傷到自己的手指。”趙芝蘭儼然也成了一個小師傅。在車間工作十幾分鐘后,編輯記者們的后背全部濕透了。新華社記者羅宇凡說,“體驗了,才知道一線工人的辛苦,在這種高溫悶熱天氣下,他們還要堅持工作,真是令人敬佩。”
高溫下勞動感受農民艱辛
在該縣羅江鄉羅家渡社區,編輯記者一起在西瓜蔬菜基地勞動。該社區通過土地流轉種上西瓜的200余畝大棚裡,這些大棚裡的西瓜全年將迎接4次採摘,若西瓜價格保持3元每公斤的話,預計每畝將給果農帶來超過9000元的收入。解放軍報記者李茉成為進棚採瓜的第一人。烈日下的塑料大棚溫度遠遠高於棚外,一分鐘不到她已滿頭大汗。出來后直呼,果農們太不容易了。
“這次體驗活動隻有短短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和長期在此環境下的勞動者相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但這對於一線新聞採編人員來說,卻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朱其佳認為,編輯記者親身體驗生產一線工人和農民的辛苦,這既是心靈的震撼,將促使他們更加愛崗敬業﹔同時也是一次充滿汗水的實踐教育,這樣的體驗,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一線工作的艱苦和一線工人的艱辛。”(段觀連 記者王瑋 劉善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