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寧演講
王寧與學員進行交流
2014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5日至1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座教授王寧7月7日上午在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從20世紀80年代起,對全球化術語的使用在各種語言、社會部門與學術學科間迅速傳播,但“全球化”作為詞匯進入漢語詞庫,是從90年代開始。王寧教授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全球化與信息社會的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悖論﹔信息社會的文化傳播和文化安全﹔全球化理論建構體系和大眾文化的審美價值等內容。
全球化的悖論
王寧認為,當代的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王寧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后果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實現,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給人文科學帶來一個直接影響就在於它使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逐步滲透到非西方國家,在文化上出現了趨同現象。但文化全球化並不是文化趨同性,全球化某種程度上也為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抵制和向強勢文化的反滲透作出貢獻。
文化傳播和文化安全
王寧指出,文化研究並不是那些寫在書頁裡高雅的精致化產品——文學,而是當今仍在進行著的活生生的文化現象,包括社區文化、消費文化、流行文化、影視文化以及傳媒文化等等。文化傳播起源於英國,關於文化研究的內涵,它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種族和族裔研究、區域研究、性別研究以及傳媒研究。
文化研究具有反抵制性和批判性的特征,因而在文化傳播中體現出雙向互動性,一方面佔主流地位的中心文化向邊緣文化的滲透,另一方面被殖民的邊緣文化的反殖民化、反邊緣化傾向。
全球化理論建構體系
王寧在講座中提出了自己的全球化理論建構,包括七個理論體系:1、作為一種經濟一體化運作方式的全球化理論體系﹔2、作為一種歷史過程的全球化理論體系﹔3、作為一種金融市場化進程和政治民主化的全球化理論體系﹔4、作為一種批評概念的全球化理論體系﹔5、作為一種敘述范疇的全球化理論體系﹔6、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的全球化理論體系﹔7、作為一種理論話語的全球化理論體系。
王寧指出,關於全球化與文化問題的研究,國際學術界已經取了得突出進展,但大多數中國學者在全球化與文化的研究方面,並沒有掌握應有的話語權。對此,王寧建議應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辯証地認識文化領域內全球化的文化趨同性和文化多樣性。
大眾文化的審美價值
王寧認為,全球化在文化上的一個反應就是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崛起,這在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精英文化觀。由於網絡文化的崛起,傳統的依靠紙質媒體作為傳播工具的精英文化受到嚴峻挑戰,轉而關注和研究更容易激發審美情趣的大眾文化。
王寧指出,后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更多體現在文化產品的包裝和消費上,因而大眾文化就不免有著媚俗性和消費性的特性。大眾文化的精蕪並存,也造成了一般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辨析。王寧指出,大眾文化的生產者要不遺余力地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促使大眾文化不斷趨於成熟和完美。
總的來說,全球化現象的出現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幾十億人仿佛就生活在一個碩大無垠的“地球村”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的,正是有效抓住這一契機來發展自身的文化,加快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李天霓、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