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7期

論黨的新聞事業在群眾路線中的實踐與傳承

哈艷秋 韓文婷

2014年07月23日14:1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是黨一切工作的根基。新聞工作者要將踐行群眾路線作為必修課,不斷提高和加深群眾意識,深入貫徹“三貼近”原則,將“走轉改”活動固化成為新聞工作自我檢查的長效機制,將群眾路線貫穿到黨的新聞工作的始末,才能在今后黨的新聞事業建設中自覺抵制各種干擾,不斷提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能力,才能採寫出令群眾滿意的新聞作品,才無愧於人民的事業。

【關鍵詞】新聞事業﹔群眾路線﹔實踐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圓滿閉幕,中央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開始嶄露頭角,各項政策方針有序出台,廣泛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尤其深入人心。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聞戰線在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取得實效后在貼近群眾方面的又一次良好實踐。

面對新形勢新局面,黨的新聞事業怎樣踐行群眾路線,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是我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回眸黨的新聞事業史,每一個階段都體現著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群眾路線無疑成了黨的新聞事業的根基。黨的新聞事業在群眾路線上的實踐過程與特點,必將為當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來啟示。

一、群眾路線與黨的新聞事業

從黨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創辦開始一直到今天,黨的新聞事業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在這近百年的歷程裡,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基,黨的新聞事業用實際行動實踐著群眾路線。早在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就提出了關於群眾路線的基本思想。黨的新聞工作從一開始就將群眾放在辦報的首要位置,面向群眾、深入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黨的新聞事業史也是一部踐行群眾路線的史書。

1922年黨的二大關於黨的章程的決議案中就曾規定:“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1929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一概念,並明確了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的根本內容,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黨報成為黨踐行群眾路線的第一陣地。

新文化運動的首倡者和主要陣地《新青年》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先行者。1915年創刊於上海的《新青年》,其主編陳獨秀就曾宣稱其志在“改造青年思想,輔導青年修養”,將青年群體與報紙的生息緊密聯系在一起。1920年7月改組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的《新青年》,更是將向廣大讀者進行徹底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啟蒙教育作為己任,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貫為廣大讀者服務的《新青年》,拉開了蒙昧中國思想啟蒙的扉頁。

作為黨在國民革命時期的重要理論陣地,《向導》周報在1922年9月創刊時就明確提出要根據“全國真正的民意”和“政治經濟的事實”的要求來辦報,“革命黨當大大宣傳民眾,大大結合民眾,轟轟烈烈繼續做推倒軍閥和國際帝國主義之壓迫的民主革命”[1]。《向導》周報還專門設置了“讀者之聲”專欄,用以溝通讀者與編者,探討問題,交流思想。專欄主要刊載各地讀者對《向導》周報的評價、建議,以及《向導》周報對讀者來信的答復等。《向導》周報所做的大量工作,起到了黨的報刊對人民群眾強有力的宣傳、動員和組織作用,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作為黨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可謂開了黨報踐行群眾路線的先河。

最早誕生於革命根據地的《紅色中華》報,雖然在國共兩黨對峙十年的特殊環境下隻出版了短短得3年,但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所辦的第一份中央新聞媒體應在黨委會開展報紙,《紅色中華》報立足於群眾辦報的方針,及時地報道了蘇區人民群眾的斗爭生活,切實地指導了黨和蘇維埃組織的工作,嘹亮地吹響了鼓舞蘇區軍民戰斗的號角。作為蘇區千百萬群眾的喉舌,《紅色中華》報經常刊登工農群眾的來稿、來信,為他們提供發表意見的論壇,還不斷致力於報道反映群眾生活中的困難問題,督促各級組織幫助解決,並樹立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辦報作風等,這都是黨的新聞事業在踐行群眾路線上的典型體現。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創辦的又一新聞媒體。到1949年解放區的廣播已發展到40座,黨的廣播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發展始終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1942年《解放日報》的改版無疑在中國新聞史貼近群眾和貼近實際方面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次改版也成為黨報在踐行群眾路線上的標杆。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改版社論《致讀者》。

社論提出這樣的問題:怎麼才能使報紙成為集體的宣傳者、集體的鼓動者和集體的組織者,成為黨手中最銳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回答是:黨報必須具有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這樣四種品質﹔使報紙的整個篇幅貫徹黨的路線,反映群眾情況,加強思想斗爭,幫助全黨工作的改進。[2]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實現了由“一張不完全的黨報”到一張完全的黨中央機關報的蛻變,樹立了聯系群眾、“深入實際,不尚空談”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黨報工作應該具備的工作作風。這次具有偉大意義的改版為黨報工作的深入改革起了示范和促進作用,並且帶動了《新華日報》東北版、《抗戰日報》等報在提高群眾性方面的改版行動。

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出版9年多的《新華日報》從創刊之日起就不斷地同國民黨當局進行堅決的斗爭。特殊的環境、復雜的局面並沒有削弱《新華日報》的辦報信念,反而不斷突破國民黨的統制,使報紙得到生存和發展。1942年5月,《新華日報》接續延安整風精神進行改革,發表了《敬告本報讀者》的社論,刊登了《征求讀者意見啟事》等。整風后的《新華日報》進一步密切了同群眾的聯系,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

1945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報》專門發表了題為《大家辦廣播》的文章,提出了“大家辦廣播”的群眾工作方針,闡釋了依靠群眾辦好廣播的重要意義,指出大家辦廣播的主要意義在於充分地享受和利用廣播,力求建立廣泛的廣播網。1946年創刊於河北邯鄲的《人民日報》首次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報方針和宗旨,奠定了其在兩年后成為黨中央機關報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的《人民日報》更是反復強調自己“既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是“人民的公共武器”,是“人民的益友和知音”,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

一貫在實踐中堅持依靠群眾辦報,並取得良好效果,得到讀者認可和好評的《新華日報》,在1947年1月11日發表的編輯部文章中表達了“希望讀者繼續給我們以更大更多的支持和幫助”,重申了自己“願和廣大讀者緊緊地拉起手來”[3],去實現共同的目標的良好願望。

1948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次重要講話成為黨的新聞工作在實踐群眾路線過程中最主要的理論指導。毛澤東同志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於它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這就是群眾路線。他還說:“報紙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報紙工作人員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這就進一步聯系實際,指明了報紙工作的群眾路線,從思想上進行群眾路線的教育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劉少奇同志非常重視黨同群眾的聯系問題,他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指出:“我們黨要通過千百條線索和群眾聯系起來,而你們的工作、你們的事業,就是千百條線索中很重要的一條。”在他看來,黨和群眾的聯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新聞工作的深入開展,“黨要盡一切可能聯系群眾,而千座橋,萬條線,主要的一個就是報紙”[4]。兩位領導人深刻地強調了黨報在群眾工作中的重要性,確立了新聞工作在密切黨與群眾關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又有了新的深化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專門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決定》強調,黨要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要積極疏通和拓寬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渠道。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密切聯系群眾”與“理論聯系實際”“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工作的三大傳統作風之一,強調黨的各項工作都應當立足於服務人民群眾和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目中居於極其重要的位置。隨之,新聞界出現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形式,《人民日報》的改版成為當時引領變化的領頭羊。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致讀者》,宣布《人民日報》改版。社論指出,“人民日報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我們的報紙名字叫‘人民日報’,意思是說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財產﹔人民群眾是它的主人”﹔“我們期待全國廣大的讀者給我們更多的幫助,更多的批評和指示”[5]。改版后的《人民日報》,新聞報道的覆蓋面有所增加,言論的數量有所增長,報紙版面也變得輕鬆活潑了許多,贏得了當時廣大群眾的肯定。體現群眾精神的這次改版帶動了各地黨報改版的大潮,全國各級黨報引以為榜樣,相繼進行探索與改革,同時也推動了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其他中央級媒體的改革和發展。

20世紀60年代初的新聞界雖然縈繞著嚴重的左傾思想,但是黨的新聞事業仍然將群眾工作置於首位,“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成為當時踐行群眾路線方面屈指可數的作品。《北京晚報》上的雜文專欄“燕山夜話”以鄧拓深刻的思想、豐富的知識和特有的文採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在北京市委雜志《前線》裡,專欄“三家村札記”在餓死幾千萬人的大背景下發表的雜文借古諷今,以犀利的筆觸鞭笞了當時的社會弊病。“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將思考的視角投注到現實社會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重新為新聞界帶來了一股春風,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到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裡,隨著報紙、廣播電視等的跨越式發展,以及新媒體技術的高潮迭起,新聞傳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新聞事業也開始注重體現受眾本位的原則,更能體現群眾精神。2003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成為全國新聞媒體的指導方針。黨的新聞工作開展了一系列的新聞改革活動,大大提高了新聞媒體的貼近性和親和力。隨后,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民生新聞引發了國內電視界的新聞熱潮,關注民情、民意,聚焦社會熱點、難點的民生新聞,成為新聞媒體一道獨特的風景,如雨后春筍般遍布中華大地,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認同和空前歡迎。“三貼近”原則對於指導新聞工作實踐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其中的“貼近群眾”,是黨的新聞事業對群眾路線這一優良傳統的繼承和深化。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同志視察人民日報社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時胡錦濤同志再次強調了“三貼近”原則的重要性,需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這次講話無疑為新時期媒體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黨的新聞工作繼續踐行群眾路線指明了方向。

2011年8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全國新聞戰線廣泛鋪開,各級黨委宣傳部、新聞單位在中宣部等五部門的領導下積極響應。“走轉改”活動的開展,使廣大新聞工作者能夠在與人民群眾的接觸中,轉變思維,以群眾為本,寫出更多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新聞作品。2012年12月4日,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的八項規定又進一步強調了“改文風”的重要性,要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堅持“三貼近”原則,繼續發揚“走轉改”精神。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工作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6],這與毛澤東同志的群眾觀是一脈相承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新聞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必須一以貫之的指導方針,任何形式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都應成為新聞戰線的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我們共同實踐,不斷深化,持之以恆。

二、黨的新聞事業在踐行群眾路線中的特點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黨在近百年的新聞工作中積極踐行群眾路線的力量之源。細數黨的新聞事業史,歷次在新聞宣傳方面的重大改革無不將群眾原則作為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的新聞事業在強調群眾路線方面可以說呈現出了共同的特點:

1.注重樹立群眾意識,重視新聞內容的通俗易懂

黨的新聞事業歷來重視群眾工作,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新聞工作的重要原則之一。在每次開展黨報改革工作時都會將提高群眾意識放在首位,強調“日報一定要用群眾的態度,從敘述新聞中宣傳黨的主張,這樣才可以使日報更加適合於群眾的需要與興趣,使日報的影響能深入廣大群眾”[7]。1942年《解放日報》和1956年《人民日報》在改版前都存在嚴重脫離國內實際和群眾生活的傾向,可讀性差。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和《人民日報》開始注重貼近群眾生活,加強與讀者溝通工作,新聞數量明顯增多,擴充了新聞作品的題材,報道形式也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通俗易懂,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2.注重改進文風,重視新聞形式的喜聞樂見

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隻有不斷地改進文風,貼近群眾,不斷增強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贏得群眾的肯定和歡迎。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在改版后正式確立“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辦報方針,把貫徹黨的政策、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放在首位。注意報道群眾的生產與生活、強調群眾參與、用群眾語言寫作,真正實現“以我為中心”的整合宣傳。強化機關報意識的同時,在報紙的大眾化發展方向上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受到新媒體傳播格局沖擊的現代黨報也開始進行將辦報視角對准貼近群眾的民生新聞,真正從新聞內容和版面上體現群眾生活,服務普通百姓,運用群眾的語言,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等一系列的革新與探索,並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所以,從文風上貼近群眾語言,反映群眾呼聲,才能真正貫徹群眾路線,才能獲得來自百姓的認可。

3.注重人民群眾的參與,重視讀者工作和群眾呼聲

黨的新聞事業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參與,尤其是在工農兵中培養通訊員,著力將黨報建設成為黨與群眾共同參與、真實反映黨與群眾觀點的報紙。抗戰時期的中共黨報十分重視通訊員工作,《解放日報》創刊僅半年就擁有300多位通訊員,小學教師、村長、變工隊長、民兵隊長都可以是黨報的通訊員和讀報組的負責人。[8]《紅色中華》從第2期開始歡迎讀者投寄文章,還專門開設了“蘇維埃建設”專欄,經常刊載讀者的來稿,報道和交流經驗教訓。《紅色中華》之所以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於它堅持貫徹群眾辦報的方針,它的辦報宗旨植根於人民之中,為人民服務,反映廣大工農群眾的利益、意見和要求,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現如今,我們的廣播電視媒體是直接將人民群眾請到廣播電視節目中來,或參與錄制感受節目過程,或直接發言表達建議和意見,成為廣播電視節目的主人公。

4.注重貼近群眾實際生活,重視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

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歷來重視讀者工作,借以加強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喚起工農大眾團結奮斗。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每天的必修課。《向導》《中國青年》等黨團報刊歷來重視讀者來信,注重開展讀者調查。《紅色中華》報的工作人員貼近群眾,深入到實際生活中採訪寫稿,很多通訊員都來自群眾,很多報道直接來源於群眾的生活或者是戰場,出現很多膾炙人口的通訊報道。這種深入群眾的作風應當由當代黨報工作者繼續傳承和發揚。

5.注重基層宣傳工作,重視黨的新聞事業的橋梁作用

黨通過媒體傳播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並將黨的聲音傳到人民群眾中間。人民群眾也通過媒體反映問題,提出建議,真正實現其上下通達的橋梁作用。堅持群眾路線的新聞媒體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精神的橋梁,密切了人民群眾同黨和政府的關系。毛澤東曾指出:“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這是黨的工作中一項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9]這不僅說明了新聞工作在黨的全局事業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說明了黨的新聞事業必須與群眾保持最緊密的聯系,才能完成黨賦予的使命。黨總是把新聞事業作為黨聯系實際、指導工作,聯系廣大群眾的有力工具。

三、黨的新聞事業如何傳承群眾路線

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黨的新聞事業面臨著日趨復雜的挑戰。大眾化傳播格局日新月異,不斷更新的傳播方式對傳統媒體提出了越發嚴峻的考驗。黨的新聞工作如何發揮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如何延續黨報的耳目喉舌使命,如何在現代社會更好地承載政府責任,如何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回答。

黨的新聞工作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乘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東風,通過一系列的辦法和舉措,讓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解決新聞從業者的思想意識問題和職業道德觀念,嚴格規范新聞傳播秩序,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將深入基層、走近群眾作為一種常態的工作方式,讓每位新聞工作者都能在今后黨的新聞事業建設中自覺抵制各種干擾,不斷提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能力。

1.要繼續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群眾路線是法寶

黨的新聞工作要想贏得人心,要想與黨的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就要注重把群眾的需求放在實際工作的首位,將人民群眾關注的事情作為新聞報道關注的重點和熱點,把群眾的滿意和認可作為檢驗黨的新聞事業成功的重要標准。隻有不斷提高群眾意識,不斷培養與群眾的感情,不斷用心研究群眾生活,與時俱進,一直走在自我檢查和有序更新道路上的黨的新聞事業才會以群眾的視角看待社會問題,才會真正把“官話”轉化成群眾語言,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2.要繼續貫徹“三貼近”原則,貼近群眾是核心

“三貼近”原則是指導黨的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其中“貼近群眾”是核心。黨的新聞工作者要深深扎根於群眾之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充分體現群眾意願,滿足群眾需求,要善於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群眾喜歡的朴實文風搞好新聞宣傳工作。隻有真實貼近群眾的新聞才是好新聞,隻有真實反映群眾生活的新聞才能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隻有真實表達群眾觀點的新聞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

3.要持續開展“走轉改”活動,走基層是第一步

堅持“走轉改”活動是新聞傳播領域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改掉部分新聞工作者脫離人民群眾惡習的有效途徑。很多新聞單位在開展“走轉改”活動中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方面取得了實效。實踐証明,新聞工作者隻有將走基層落實到位,真實扎根於基層,常常出入普通群眾中間,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懂得群眾生活,才能採寫出受群眾歡迎的新聞作品,才能真正成為人民利益的維護者,才無愧於人民的事業。

4.要將群眾路線貫穿到新聞工作的始末,始終維護群眾利益

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明確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弄清群眾路線的內涵,並自覺地將其貫穿到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包括新聞內容的選題、採訪、制作,以及受眾反饋的每一步。新聞工作者要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分析問題,要時刻明確黨的新聞事業也是人民群眾的新聞事業,要在新聞工作的每個步驟提問自己是否站在了群眾的角度,走群眾路線的黨的新聞事業才能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5.要將踐行群眾路線作為長期任務來抓,以積跬步而致千裡

黨的新聞事業要想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不被信息時代的洪流所超越,就必須用實際行動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刻內涵。群眾路線是黨的新聞事業常青的法寶,並非一日一時一個階段的口號,而應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身上時刻保持的精神和面貌,真正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真正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隻有這樣做出來的新聞工作,才能體現黨的新聞事業中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總之,黨的新聞工作者要將踐行群眾路線作為每一位新聞工作者的必修課,不斷提高和加深群眾意識,深入貫徹“三貼近”原則,將“走轉改”活動固化成為新聞工作自我檢查的長效機制,將群眾路線貫穿到黨的新聞工作的始末,才能在今后黨的新聞事業建設中自覺抵制各種干擾,不斷提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能力,用日常新聞工作中一點一滴的努力使黨的新聞事業致遠綿長。

(哈艷秋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韓文婷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專業2013級碩士生) 

參考文獻:

[1]蔡和森.本報宣言[EB/OL].《〈向導周報〉史跡(1922.09.13-1927.07.18)》.http://media.people.com.cn/BIG5/192301/192303/192699194

310/17078976.html.

[2]林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視角的系統闡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216.

[3]檢討和勉勵——讀者意見總結[G].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冊:96.

[4]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97.

[5]致讀者[N].人民日報,1956-07-01(1).

[6]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7]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15-1937)[G].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891.

[8]鄭保衛.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68.

[9]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M]//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1948:150.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